Board logo

标题: 機動戰士高達Ex 設定資料集(持續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2 18:01     标题: 機動戰士高達Ex 設定資料集(持續更新中)

機動戰士高達Ex 設定資料集 Mobile Suit Gundam Ex Enactment Information Ver2.0 Final

第一部份 名詞解釋

阿爾薩斯事件 Alsace Affair
指於宇宙世紀0072年1月1日元旦所發生的自然人殺害協調者事件。發生地點是大西洋聯邦領地阿爾薩斯,因此被稱為阿爾薩斯事件。這場事件中,十二名協調者被殺。是第一次宇宙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第三世代人工智能 Third 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宇宙世紀0070年代開始被投入使用的新世代人工智能。新式的宇宙艦艇及工作機械人均搭載了這世代的人工智能。擁有與人類交談的能力。最著名的搭載了這世代的人工智能的機動戰士是曙光社所開發的「MSG - X401 Gundam Ex」,其代號為上官雪,女性人格。

核融合發電廠 Nuclear Fusion Power Plant
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石油資源宣告耗盡而被用來取代傳統的火力發電的發電廠。核融合,又稱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例如重氫或超重氫,在超高溫或高壓的情況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相比核分裂【又稱核裂變】,核融合幾乎不會帶來放射性污染等環境問題,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重氫,來源幾乎取之不盡,是非常理想的能源方式。但核融合的速度和規模很難控制,西元1980年代起科學家已經努力研究,直至西元2100年,第一座受控核融合發電廠奧西帕爾核電廠終於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建立,從此核融合發電廠漸漸取代傳統的火力發電廠,成為新一代的主力發電廠。

太空殖民地/殖民衛星 Space Colony
把西元時代由G.K.歐尼爾博士等共同提出的太空殖民地構想的具現化,使成為了宇宙世紀中人類的第三居住點 - 殖民衛星。一般的殖民衛星是直徑大約在6.4公里、長約40公里的圓筒狀巨型人工天體。以120秒自轉一週的速度運動,利用離心力造出約1G的人工重力於其內壁之上,同以營造出近似地表的可供人類生存的環境。
宇宙世紀的太空殖民地分為兩種 - 密閉型和開放型。密閉型在殖民地外部設置太陽能電池發電,在內部使用人工光源。開放型則相反,是以巨型鏡面將太陽光導入用玻璃構成的「天空」,另外在周圍設置大量的太陽能電池。一個密閉型的殖民衛星大約能夠容納六千萬人口,而開放型則為其之一半。
宇宙世紀初期大部份殖民衛星均是使用開放型,後期,由於人口激增,太空殖民地的需求日漸增加,於是後期在L4所建立的第三太空殖民地群均採用了密閉型。
太空殖民地一般被設置於名為「拉格朗治點 Lagrange Points」的位置上。拉格朗治點是月地重力平衡點,但亦會受到太陽等天體的影響,因此重力并非完全地安定,所以太空殖民地的外部一般都會設置有調整位置用的火箭噴射器。

艾爾.法西爾 EL.Facil
兩個月面永久都市之一,位於月球表面佔地最廣的寧靜海中心,是第一個建造完成的月面都市。艾爾.法西爾名義上隸屬於大西洋聯邦,但擁有絕對的自治權。雖然是宇宙都市,但其繁榮程度相比於地球上任何一個都市都不遜色,經濟活動等非常發達,同時著名技術企業阿娜海姆電子企業的本部就位於艾爾.法西爾的市中心,使得艾爾.法西爾集中了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艾爾.法西爾自治政府設有主席一名、副主席三名、內務部長兩名及外務部長三名。艾爾.法西爾基本上不設防,只具有用以擊落太空隕石的鐳射炮。擁有三個民用宇宙港,可以約容納二千二百艘宇宙船艦。僅次於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伊西多爾基地宇宙港可容納的三千艘宇宙船艦。

伊謝爾倫要塞 Festung Iserlohn
宇宙世紀0074年由阿爾斯共和國建造,宇宙世紀0075年完成。人類史上最大的人工建造物,同時也是宇宙世紀史上運用了最多機器人建造的建造物,因此短短一年時間便建成了這座要塞。直徑六十公里,表面由液態金屬層構成,內部裝甲由三層能源中和磁場與四重複合合金裝甲組成,一般的炮擊根本無法對其表面造成傷害。
作為阿爾斯共和國軍侵略地球圈的據點,伊謝爾倫要塞包括了戰略基地所需的一切機能 - 擁有能夠容納一萬六千艘宇宙戰艦的軍用宇宙港、每小時能夠製造三十台機動戰士和六千枚各種飛彈的大型兵工廠、各種各樣的艦隊物資補給製造工場及戰艦製造工場等設施。
除了擁有強橫的防禦能力之外,伊謝爾倫要塞還擁有號稱宇宙最強火力的主炮「雷神之鎚」。雷神之鎚,輸出功率九二四兆瓦,凌駕於小行星要塞月神二號的主炮「克羅納斯」四二二兆瓦和同伊謝爾倫要塞同級要塞禿鷹之城的主炮「禿鷹之喙」七四零兆瓦之上。是一擊能將射程內任何物質化為宇宙塵埃的究極戰略武器。攻守均達到了極致水平的伊謝爾倫要塞用常規方法是不可能攻陷的。在經歷數次的「伊謝爾倫要塞攻防戰」後,這座號稱「難攻不落」的伊謝爾倫要塞終為大西洋聯邦有史以來最高智將楊 文理用奇謀所陷。

相轉移裝甲 Phase Shift Armor
相,是指物質在固定環境下的形態。例如液體水是水的一個相、固體冰是水的另一個相,從一個相到另一個相的變化稱為相轉移。物質在從低位相向高位相轉移時要吸收能量,反過來則會釋出能量。相轉移裝甲就是運用低相位向高相位轉移時要吸收能量這個原理開發出來的新型防禦方式。相轉移裝甲能夠減輕受到物理攻擊時的傷害,在承受範圍內的物理攻擊不能對相轉移裝甲造成顯而易見的傷害,若果物理攻擊傷害超過了相轉移裝甲的承受範圍,則相轉移裝甲無效。相轉移裝甲的具體運作方式是,在遭受到攻擊時消耗能量將低相轉移至高相,在遭受完攻擊後則再消耗能量將高相轉移回低相,此時相轉移裝甲會釋放一定程度的能量,機體表面溫度可能很高。由於消耗能量甚高,因此相轉移裝甲初期只運用在艦艇的艦橋防護上,在後期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開發成功,相轉移裝甲才開始應用在機動戰士身上。
對於擁有極高動能與熱量的光束武器來說這種防禦方式也是同樣無效的,因為光束武器的能量已經遠遠超越低相位向高相位轉移時要吸收的能量了;所以相轉移裝甲對光束武器的防禦力與一般裝甲無異。

大西洋聯邦 Atlantic Federation
地球圈內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前身是西元2143年11月由美國與英國組成的軍事聯盟。全名大西洋暨北太平洋聯邦共和國,簡稱大西洋聯邦。領地遍及五大洲,包括了北美洲、南美洲、非洲、西歐及中東。是人類史上幅員最廣闊、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共和制國家。設聯邦議會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聯邦議會議長即大西洋聯邦國家元首。第一次宇宙戰爭主要參戰國。

亞洲聯合 Asia Union
地球圈內經濟發展最蓬勃、人口最多的國家。是西元2144年1月1日元旦俄羅斯共和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組成的聯邦共和制的國家。領地主要由東亞、東南亞、西亞、南亞所組成,原俄羅斯共和國領土西伯利亞等地也是亞洲聯合的領地。亞洲聯合元首由民主選舉選出,任期五年,可連任兩次。亞洲聯合是一個奉行三權分立主義的國家,元首負責行政、總理及議會負責立法、高等法院負責司法。第一次宇宙戰爭中作為中立國家而沒有直接參與戰爭。

東歐聯邦 Eastern Europe Federation
位於歐洲東部的聯邦共和制國家,由原是大西洋聯邦的加盟國 - 德意志聯邦、波蘭共和國、捷克共和國、白俄羅斯共和國、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共和國與愛沙尼亞共和國所組成。最初的國名是「新歐洲聯盟」,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改名「歐洲聯邦」,在進入宇宙世紀以後改名「東歐聯邦」直到現在。除了德意志聯邦等原加盟國的屬地外,東歐聯邦的領土還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前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以南的地區。國家元首是聯邦首相,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雙院制組成。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作為亞洲聯合的盟國而同樣沒有直接參與戰爭。

澳大利亞聯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大洋洲唯一的國家。澳大利亞聯邦曾經一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在1986年英國簽訂澳洲法案以後,正式脫離英國獨立。但名義上國家元首依然是英王。領地由大洋洲全境所組成。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廢除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脫離關係,正式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制國家,廢除了總督一職,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元首這一職位。澳大利亞聯邦國家元首兼任首相,任期為十年,不得連任。在進入宇宙世紀以後,與大西洋聯邦一直保持著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第一次宇宙戰爭中作為大西洋聯邦的盟友而參戰。

反應彈 Reactivity Bomb
核武器的一種,是完全以核聚變為引爆方式「潔淨」的核武,是運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制造的武器;人類史上最強大的武器之一。可分為殺傷力較大的戰略反應彈和殺傷力較小的戰術反應彈,戰術反應彈的威力大約是戰略反應彈威力的十二份之一。其威力遠遠凌駕於西元時代最大威力的核武器「氫彈」,在體積和重量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反應彈的威力是氫彈的四倍。而且反應彈的成本只比制造一個機動戰士用的核融合反應爐高25%,比制造一台機動戰士來得要低,雖然是一次性武器,但卻因為其威力而得到大西洋聯邦軍上層部的垂青。因此大西洋聯邦軍的戰艦普遍擁有十餘枚戰術反應彈作戰術攻擊用途。除了軍事用途,反應彈還被用於民事用途,因為反應彈沒有傳統核武器的放射性,因此十分適合用作開鑿等民事用途。

機動戰士 Mobile Suit
人型機動兵器,宇宙世紀中被運用得最廣泛的兵器之一,最初只是阿爾斯共和國的人型機動兵器的稱呼,後來發展到所有有人操縱的人形的機動兵器均叫這個名字。是為「大艦巨炮」時代劃上終焉句號的兵器之一。
由於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發現,宇宙戰爭的形態從視野外作戰等作戰方式回歸到最原始的視野內作戰方式,機動戰士就是因此而生的兵器。機動戰士的動力來源是運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制造的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這種反應爐體積小,輸出功率較傳統的核分裂反應爐高同時也相當的安全,因此是機動戰士最佳的動力來源。
由於阿爾斯共和國是位於宇宙中的國家,因此他們所開發的兵器自然要能在宇宙中運用,除了米諾夫斯基粒子,促使機動戰士開發的原因是AMBAC「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 自動活態質量平衡控制技術」的改良;這是一種利用手腳等肢體重心偏移令在宇宙無重力狀態中可以不作出不使用推進劑修正機體方位的技術,初時這種技術是運用在第三世代維修機器人身上的,在經過改良後被運用在機動戰士上;在配合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的情況下,這使機動戰士的活動時間可以大幅提升。
作為宇宙世紀史上被運用得最廣泛的兵器之一,機動戰士在多次宇宙戰爭中必定會出現。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大西洋聯邦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委託阿娜海姆電子企業和曙光社所開發的新型機動戰士「高達」系列。

米諾夫斯基物理學 Minovsky Physics
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是基於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物理學說。創立人是T.Y.米諾夫斯基博士。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Minovsky Type Nuclear Fusion Reactor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所使用的核反應為:

此種反應採用氦的一種非常稀有的元素氦3【兩質子一中子的原子核】。氦3被使用於與氘原子【重氫】來組合成穩定的氦4【一般氦氣】和一個單獨的質子。因為質子帶有正電荷,可以很容易就能夠被電磁場拘束。最大的問題就是氦3的稀有度,氦3在地球上非常少,只有在開採完的鈾礦中才能找到。
氦3在月球上被大量發現是促使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被大量使用的原因,不過月球上的藏量據估計也只能用不過一百年左右,因此木星船團開始定期往木星收集氦3,因為木星的氦3非常多。木星船團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保持了中立,把氦3分別運送給阿爾斯共和國和地球上的國家。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因為有米諾夫斯基粒子擔任催化劑,令氦3和氘反應能夠正常的實行,不單大大減低了核融合所需的反應溫度,亦可以令反應的電漿和爐壁隔開,同時因為米諾夫斯基粒子能夠隔絕紅外線波長或以上的電磁波,因此熱力傳導的三個方式 - 傳導、對流和輻射都難以傳熱至爐壁上,大大減低廢熱,令核融合爐的效率大幅提升,使得超小型米諾夫斯基核融合反應爐能夠成功研製,足以安裝在小型的機動兵器上。小型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的研製成功是促使機動戰士出現的原因之一。

米諾夫斯基粒子 Minovsky Particle
米諾夫斯基粒子是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產生出的一種新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會附在反應爐壁內側。米諾夫斯基粒子在靜止時擁有近乎零的質量,不過和其他粒子一樣,在速度上升時質量會上升來反映其潛能或動能。米諾夫斯基粒子可以帶有正或負電荷,當散佈在宇宙或空氣中時,其互相的作用力就會使它們自動排列成一個立方晶格的狀態,這種情況被稱為「I - Field」。米諾夫斯基粒子能夠隔絕低頻電磁波和微波,嚴重阻礙電磁波通信方式;而且因為米諾夫斯基粒子的電荷很高,在散佈後碰觸到金屬物件時就好像是連續性的電磁脈衝一樣,所以會干擾甚至毀壞沒施加保護的電子零件;而因為米諾夫斯基粒子隔絕長距無線通信及各種雷達系統甚至紅外線信號,使這些東西都失去效用,此效應被稱為米諾夫斯基效應。I - Field晶格會慢慢的擴散向四周,但是因為米諾夫斯基粒子互相之間的力會減慢這個擴散,所以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被散佈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區域才能回復到能夠正常使用電磁波通信的狀態。

米加粒子 Mega Particle
因為正負米諾夫斯基粒子之間的互斥力,使得在壓縮I - Field時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壓縮I - Field,那麼正和負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就會融合成為不帶電荷的米加粒子。用能量壓縮I - Field使其成為米加粒子的這個過程稱為「縮退」。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中,米加粒子在縮退之後,能量會轉換成為米加粒子的動能。因為不再被電磁場所拘束,因此就會突破用來壓縮米諾夫斯基粒子的電磁場。在碰觸到其他物質而失去能量變回正負米諾夫斯基粒子前,都會繼續前進。一般來說,米加粒子的武器會在壓縮的I - Field外面另外再有一層I - Field,以作為拘束及集束米加粒子使用。因為米加粒子和米諾夫斯基粒子之間還是有互相的作用力,因此可以使用I - Field來拘束。在以電磁場改變形狀後成為槍管狀的I - Field集束之下,米加粒子就會沿著那個方向前進,這種高速的粒子炮和一般的粒子炮不同,并不帶有電荷,因此并不可以被單純的電磁場影響而改變軌道。運用米加粒子,阿爾斯共和國軍開發了米加粒子炮等戰艦用武器。大西洋聯邦在第一次宇宙戰爭後期亦開始致力研發米加粒子炮。米加粒子炮等運用米加粒子的武器被稱為光束武器。但事實上光束武器也分為兩種,其中一種就是前述的運用米加粒子的光束武器,另外一種就是直接運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光束武器。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 Minovsky Type Nuclear Fusion Reactor II
在科技的進步下,米諾夫斯基粒子實現了超高的壓縮比率,使得束縛核聚變的超結晶立方格子密封效能更強,同時使氦3和氘的原子核達到互相接近的至近距離,并在新型催化劑的投入下大幅提高能量轉換的效率,并進一步節省空間,使機動戰士搭載複數的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成為可能。這就是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的來由。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在體積大小不變的情況下相比起原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的輸出功率要高約50%。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這一革命性的設計造成了宇宙世紀機動戰士動力來源的變革。

全方位攻擊系統「永恆之槍」 All Orientation Attack System「Gungnir」
由大西洋聯邦新奧爾良兵器研究所開發的宇宙戰攻擊系統,一如其名,該系統能夠令多角度全方位攻擊實現可能。
本系統的名字來源是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的主神奧丁所持的武器,傳說此槍「一擲出就會命中目標」,是百發百中的神槍,可以擊穿它命中的任何東西。在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和華納神族開戰時,就是由奧丁拿著此槍投出第一擊。
全方位攻擊系統配備有兩個或多個被稱為「攻擊單元 Attack Cell」的攻擊匣倉,攻擊匣倉配備有超小型的推進器和一到兩個的姿勢制御噴嘴,附有光束炮。
攻擊單元本身不會進行攻擊,需要駕駛員下達命令才會作出攻擊。由於米諾夫斯基粒子會阻隔電磁波,因此全方位攻擊系統採用的是以幻象化粒子為介質的量子通信對攻擊單元下達命令。運用這個系統的駕駛員必需要有良好的空間感,因為對攻擊單元下達命令時需要設置X、Y及Z軸方位。
另外,阿爾斯共和國也有近似的系統,它們命名為「龍騎兵系統 Dragoon System」,全稱為「分離式統合制御高速機動兵裝群網絡系統 Disconnected Rapid Armanent Group Overlook Operation Network System」。

陽電子炮 Positron Cannon
反物質武器的一種。反物質武器是人類史上繼核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兵器之後的又一種大殺傷力毀滅性武器。
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組成,如果由帶正電的電子與帶負電原子核組成原子,那麼就是反原子,反原子就可組成反物質,當反物質正物質接觸時會產生湮滅效應,放出光子和介子,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也就是說會發生巨大的爆炸。一毫克的反物質與一毫克的正物質湮滅時會產生相當於430噸TNT【Trinitrotoluene、黃色炸藥】的爆炸力。大西洋聯邦軍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結束後便致力研究反物質兵器,最後的成果便是陽電子炮。測試用的艦載的陽電子炮威力可達275萬噸TNT,自此以後大西洋聯邦軍的戰艦除了使用米加粒子炮外,少數還搭載了陽電子炮。

第三次世界大戰 Third World War
第三次世界大戰,又稱「統合戰爭 Syncretic War」。是西元時代裡,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進行到最高潮時,有75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
交戰雙方分別是以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首的大西洋聯邦軍與以中國、俄羅斯聯邦等組成的亞洲聯合軍。戰火遍及全球;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上展開戰鬥。
在被稱為「第二次太平洋戰役」的這場戰役中,大西洋聯邦與亞洲聯合均損失了大量的軍事實力,并且國內的民生亦因戰爭的關係而被拖得疲憊不堪,經濟亦破敗衰退。因此大西洋聯邦政府決定與亞洲聯合政府議和,亞洲聯合亦爽快地答應了停戰要求。2146年6月15日,大西洋聯邦政府的代表 - 聯邦軍總司令官兼國家元首喬治.華盛頓.巴爾洛克斯四世與亞洲聯合政府的代表 - 聯合軍總司令官李 天佑大元帥在中立地區南極的研究基地內簽訂了「南極和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
除了澳大利亞聯邦宣佈中立而沒有參與這場戰爭外,所有的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破壞是空前的,戰火幾乎漫延了整個地球,幾乎所有的人類都被卷入了這場戰爭之中。據戰後各國統計,地球人口由原本的一百六十億銳減至八十二億,其中軍人佔了約20%,近80%都是無辜的平民。這場戰爭中各國所耗費的資財及戰爭所帶來的破壞、經濟損失等直至宇宙世紀初年仍然未能復原。而這場戰爭中,獲利最大的,是宣佈中立沒有參與戰爭的澳大利亞聯邦,除了人口由於為了逃避戰火而來的人而增加之外,新西蘭亦為了避免戰火波及而加入澳大利亞聯邦。戰後,澳大利亞聯邦宣佈脫離英國獨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宇宙世紀 Universe Era
又叫宇宙紀元、宇宙時代。自西元2175年1月1日後世界通用的紀元名稱。西元2175年1月1日即宇宙世紀0001年1月1日。

第一次宇宙戰爭 First Universe War
宇宙世紀0074年3月15日爆發的一場長期戰爭。由宇宙世紀0074年3月15日阿爾斯共和國宣戰開始,到宇宙世紀0078年12月25日「艾爾提納會戰」結束阿爾斯共和國與大西洋聯邦簽訂停戰條約為止。是人類進入宇宙世紀後第一場所進行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多種新兵器,包括米加粒子炮、機動戰士等。這場戰爭影響了日後宇宙戰爭的形態。

X計劃 X Project
全稱「試驗機動戰士開發計劃 eXperiment Mobile Suit Development Project,是大西洋聯邦統合作戰本部提出的開發計劃。由大西洋聯邦出資,阿娜海姆電子企業與曙光社分別為大西洋聯邦開發新型機動戰士。同時阿娜海姆電子企業也負責新型機動戰士運用艦的開發。經過X計劃後,大西洋聯邦掌握了開發機動戰士的技術。此後曙光社和阿娜海姆電子企業僅僅作為顧問和協助而不直接為大西洋聯邦開發機動戰士。

光束盾牌 Beam Shield
運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所開發而成的新型盾牌。其基本原理與光束軍刀一樣,不同的是,光束軍刀是被米諾夫斯基粒子束縛成細長劍狀,而光束盾牌則是一層薄薄的米諾夫斯基粒子,被束縛成盾牌的形狀。
對於光束武器的防禦力較傳統抗光束盾牌優異,而且能夠抵擋多種多樣的武器。不過耗能甚高,直到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面世後,才開始正式被裝備到機動戰士上。在宇宙世紀0130年以後,幾乎所有的機動戰士都裝備了光束盾牌,而且大型化的光束盾牌也被裝備到宇宙戰艦之上。

龍騎兵系統 Dragoon System
全名「分離式統合制御高速機動兵裝群網絡系統 Disconnected Rapid Armanent Group Overlook Operation Network System」,是阿爾斯共和國國立兵器研究所所開發的全方位攻擊系統。其基本原理與大西洋聯邦所開發的全方位攻擊系統「永恆之槍」是相同的。
龍騎兵系統搭載機必定配備有被稱為「無線導向攻擊匣倉 Wireless Oriented Attack Casket」的攻擊單元,也被簡稱為「龍騎兵」;每個無線導向攻擊匣倉必定擁有兩門小型光束炮到四門小型光束炮,在火力上凌駕於大西洋聯邦開發的全方位攻擊系統「永恆之槍」。
龍騎兵系統在技術方面更先進於全方位攻擊系統「永恆之槍」,這是因為阿爾斯共和國的量子計算機在技術及運算速度方面遠遠超越於大西洋聯邦,這使得龍騎兵系統的反應速度也更快。
龍騎兵系統的攻擊方式為
駕駛員下達對某個目標的攻擊命令 - > 量子計算機計算攻擊角度及方位 - > 通過量子通信機傳訊 - > 幻象化粒子為媒介的量子通信把命令內容傳送至「龍騎兵」 - > 「龍騎兵」對目標實行攻擊 - > 回饋訊息至量子計算機 - > 量子計算機再計算攻擊角度及方位 - > 通過量子通信機再傳訊 - > 幻象化粒子為媒介的量子通信把命令內容傳送至「龍騎兵」 - > 「龍騎兵」再對目標實行第二次攻擊
此種方式不需要駕駛員設定X、Y及Z軸的攻擊方位,而是只要駕駛員設定攻擊目標即可,使得一般人也能夠運用自如。汎用性比大西洋聯邦的全方位攻擊系統「永恆之槍」更為優秀。後期經過改良的龍騎兵系統,反應速度更高,攻擊更迅速,成為塞可繆系統的替代品而應用在多部機動戰士上。

質量加速器/質量投射裝置 Mass Driver
質量加速器,又稱為質量投射裝置。是一個體積龐大的磁軌炮。通常用作投射貨物至宇宙軌道上,因為質量加速器能把貨物加速至數百G的高加速度,不需要任何的附加的推進系統就能把貨物投射至宇宙軌道上。
大部份的質量加速器被建造在赤道附近,因為這裡利用地球的自轉可貢獻500米/秒的加速。地球上除了澳大利亞聯邦外均擁有最少一個的質量加速器。
澳大利亞聯邦由於與大西洋聯邦是戰略同盟,因此位於中美洲巴拿馬宇宙港的質量加速器也經常為澳大利亞聯邦所用。
地球上共有十二個質量加速器,分別位於北美洲華盛頓宇宙港【大西洋聯邦】
北美洲新奧爾良宇宙港【大西洋聯邦】
中美洲巴拿馬宇宙港【大西洋聯邦】
亞洲南京宇宙港【亞洲聯合】
亞洲海南宇宙港【亞洲聯合】
歐洲直布羅陀宇宙港【大西洋聯邦】
歐洲柏林宇宙港【東歐聯邦】
非洲班吉宇宙港【阿爾斯共和國】
非洲利伯維爾宇宙港【阿爾斯共和國】
非洲馬拉博宇宙港【阿爾斯共和國】
非洲布拉柴維爾宇宙港【阿爾斯共和國】
非洲雅溫得宇宙港【阿爾斯共和國】

光束武器 Beam Weapon
在宇宙世紀初年的光束武器是鐳射炮及荷電粒子炮等武器的統稱。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創立後及米加粒子炮等武器出現後,改變為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應用武器系統的總稱,但鐳射炮等武器仍然被軍方歸納在光束武器的範圍內。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2 18:04

第二部份 機體設定

機動戰士高達Ex機械設定修正版 Mobile Suit Gundam Ex Machinery Enactment Revise Edition
總設定:藤原亮政 設定協力:地獄死神「技術」 DreamTime「機械」 Deadend「機械」 g-gen「繪圖」
參考網站、資料:銀河英雄傳說「田中芳樹」 Mahq「http://www.mahq.net」 中國機動戰士聯盟「http://www.cnmsl.net」 Macross O.T.M. Database「http://www.n2n2.com/OTM/」 SEED/Destiny名詞解釋資料「devilgundam」
技術設定相關參考:機動戰士高達「大河原邦男、角木肇等」 銀河英雄傳說「田中芳樹」 機動戰士高達Seed「森田繁」 超時空要塞Macross「河森正治、宮武一貴」 全金屬狂潮「賀東招二」

試作型高達Ex三號機 Gundam Ex Prototype III
編號:MSG - X400 - III【MGRT - TEST - TYPE - EX - III】
類型:試作型強襲戰用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曙光社阿姆斯特丹本社 制造:曙光社阿姆斯特丹本社
隸屬:亞洲聯合軍特務部隊「薔薇騎士」 所屬:亞洲聯合軍特務部隊
駕駛倉環境:試驗型全視野監控/MGRT - TCBS01 核心戰鬥機作為駕駛倉兼脫出裝置
裝甲材質:高達尼姆合金/改良型鈦合金【強化型鈦/新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半固定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EN - M04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2,0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大型可動式噴射器*2
推進力:24,000Kg*4+187,000Kg*2=470,0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2
最大加速度:2.19G
最大探測範圍:20,000米
尺寸:頭頂高19.10米 全高19.54米
重量:本體重174.33t 全備重214.24t
固定武裝
AEC - CS01 60mm自動接近防禦機關炮系統「Igelstellung」*2
MGRT - BS04 大型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8Mw
MGRT - GB00 試作型高能量光束加農炮*1 預定輸出功率4Mw
手部可選武裝
MGRT - BR01 - CS 大型高能量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5.4Mw【搭載E - Cap】
MGRT - MG03 高能量米加粒子加農炮*1 預定輸出功率8.3Mw
MGRT - BDS01 試作型抗光束盾牌*1
擴展武裝

簡介
試作型高達Ex三號機,以強襲戰為設計目的。是三台試作型高達Ex中綜合性能最優秀的。其名字全稱為「General purpose Utility Non Discontinuity Augmentation Maneuvering weapon system」「汎用型可持續的戰術性武器系統」。Ex是開發計劃的代號,亦是其名稱。
由於其開發設計目的是為強襲作戰用途,因此其裝甲較一般的機動戰士厚重,以抵擋敵人的攻擊。單是其外部裝甲的重量便達140t之高。裝甲內層採用高達尼姆合金制造,而表層裝甲則由鈦合金/陶瓷複合材料構成。相對於一號機以及二號機,本機有著更多的創新與改革。包括增加姿勢制御噴嘴的數量,令宇宙戰中運動性提高;肩部「可動式肢體」的設計,令厚重的本機獲得超凡的近乎完美的高機動性,令其足以擁有突破敵陣的高速度;運用了核心調節器系統,把駕駛倉和機動戰士本體分為兩部份,加強駕駛員的安全性。其次,主武器方面採用了輸出功率更大的MGRT - BS04 大型光束軍刀及MGRT - BR01 - CS 大型高能量光束步槍,令攻擊力得到相當程度的保證,但亦增加了反應爐的負擔與降低了續戰力。綜合來說,本機攻擊力與防禦力均在極高的水平,但運動性方面與一般機動戰士相比仍然有不足的地方。曙光社并沒有對大西洋聯邦透露開發了本機,因此本機的存在對大西洋聯邦來說是一個秘密。後來本機由曙光社社長戈德里克.葛來芬多交托給亞洲聯合的元首齊格飛.吉爾菲艾斯,以對抗成功發展機動戰士技術的大西洋聯邦軍。所以此機亦是亞洲聯合軍機動戰士技術發展的原點。

高達Ex Gundam Ex
編號:MSG - X401
類型:試作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曙光社阿姆斯特丹本社 制造:曙光社阿姆斯特丹本社
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所屬: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MGRT - CBS01 核心戰鬥機作為駕駛倉兼脫出裝置
裝甲材質:高達尼姆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半固定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EN - M06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MGRT - S制式翼態太陽能發電機
動力爐出力:反應爐輸出功率2,420Kw/太陽能發電機平均輸出18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輔助噴射器*2
推進力:21,000*4+4,000*2=92,0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2
最大加速度:1.31G
最大探測範圍:21,000米
尺寸:頭頂高18.47米 全高18.47米
重量:本體重58.31t 全備重70.41t
固定武裝
AEC - CS01 60mm自動接近防禦機關炮系統「Igelstellung」*2
MGRT - BS04 光束軍刀*2 預定輸出功率0.6Mw
MGRT - TT - SBG04 試作型高能量米加粒子加農炮*2 預定輸出功率12Mw(2*6Mw)
手部可選武裝
MGRT - BR01 高能量光束步槍*1預定輸出功率2.6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MGRT - BD02 - X 抗光束耐熱盾牌*1【內藏MGRT - BR01專用可替換式E - Cap*4】
擴展武裝
MSG - X401系列專用全裝甲裝備【肩部追加裝甲*2、胸部追加裝甲*2、腿部四連裝小型導彈速射裝置*2】
簡介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所屬的機動戰士,由曙光社開發。對大西洋聯邦的機動戰士開發影響深遠的機體。其名字全稱為「General purpose Utility Non Discontinuity Augmentation Maneuvering weapon system」「汎用型可持續的戰術性武器系統」。Ex是開發計劃的代號,亦是其名稱。取名Ex的理由有二,第一,E代表Experiment,意思即「試驗」;第二就是其是「X」計劃的產物之一,因此取名為Ex。
作為「X」計劃中首先被完成的機體,本機的完成度相對於後來的Rx稍低,但綜合來說相差并不遠。動力方面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AEN - M06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及MGRT - S制式翼態太陽能發電機作為動力來源,令總輸出功率可達2,600Kw之高,在宇宙戰中太陽能發電機能夠提供接近半永久的180Kw功率,大大提高機體在宇宙中的續戰能力。是機動戰士發展上的里程碑。裝甲方面採用了防禦力優秀的高達尼姆合金作為材質,一般的武器并不能對機體造成致命的傷害。除了利用高達尼姆合金製作裝甲外,曙光社的設計人員還為本機製作了一個同樣由高達尼姆合金製造的MGRT - BD02 - X 抗光束耐熱盾牌,基於高達尼姆合金本身的高硬度,再在表面施加了耐熱和抗光束處理,即使是阿爾斯共和國軍沙利文級的戰艦主炮亦能抵擋達兩秒之久。
武器方面,由於動力來源輸出功率的提高,因此設計人員在翼態的太陽能發電機中間裝備了兩門MGRT - TT - SBG04 試作型高能量米加粒子加農炮,雖然消耗相當高,甚至可能一擊後能源耗盡,但其威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貫穿一艘普通的護航艦,在經過試射之後,在場的人均留下了「畢生難忘」的感嘆,但此武器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每當使用前要一段時間積蓄能量,在此時間內任何需要反應爐直接供能的武器均不能使用,也即是說只有光束步槍能夠使用,因此在給駕駛員的說明手冊上注解中附加了一條「此武器只適合遠距離射擊用途,不適合接近戰使用」。除了威力極高的試作型米加粒子加農炮外,本機還能使用MGRT - BR01 高能量光束步槍,這是採用了新式步槍能源提供裝置「Energy CAP」的新型光束步槍,這種「E - Cap」與試作型高達Ex所運用的E -Cap最大的分別就是能夠替換,就像手槍的彈匣一樣,大大提高了光束步槍的續戰能力。光束軍刀採用了與試作型高達Ex三號機同型的,但降低了輸出功率。雖然降低了輸出功率,但威力依然是相當強大。
機動性方面,背包的四個噴射器及兩個輔助噴射器為其提供了足以浮於半空中的推力,在大氣圈內戰鬥性能良好。機動性方面,相對於一般機動戰士的固定式姿勢制御噴嘴,本機採用了可動式姿勢制御噴嘴的設計,雖然并沒有增加姿勢制御噴嘴的數量但卻大大提高了在宇宙空間的運動性。反應速度也遠遠高於原型機。
操作系統採用了「人機互動介面」,其所搭載的第三世代人工智能電腦能夠與駕駛員交談、為戰況作出判斷、情報分析和修正射擊軌道等等,是機動戰士操作系統的革新。在大西洋聯邦成功量產機動戰士以前,本機與Rx是大西洋聯邦軍僅有的機動戰士,是非常貴重的戰力,這兩機的技術也是後來大西洋聯邦軍量產機動戰士技術的原點。

高達Rx Gundam Rx
編號:MSG - X402
類型:試作可變式戰鬥用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阿娜海姆電子企業艾爾.法西爾本社 制造:阿娜海姆電子企業艾爾.法西爾本社
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所屬: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高達尼姆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試驗型可動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EN - M06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2,770Kw
推進系統:主噴射器*4 輔助噴射器*8 小型輔助噴射器*4
推進力:18,000Kg*4+5,800Kg*8+2,000Kg*4=126,4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6
最大加速度:2.00G
最大探測範圍:23,000米
尺寸:頭頂高18.70米 全高19.90米
重量:本體重28.99t 全備重63.27t
固定武裝
AE - TCI - 02A 40mm接近防禦機關炮*4
AE - MM - 07R 腕部二連裝榴彈發射器*2
AE - S01 光束軍刀*2 預定輸出功率0.4Mw
AE - MG01 - MSSP 米加粒子加農炮*2 預定輸出功率3.0Mw(2*1.5Mw)
手部可選武裝
AE - R01 高能量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3.0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AE - TX - BDS 抗光束盾牌*1【內藏AE - R01專用可替換式E - Cap*4】
擴展武裝

簡介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第一特務艦隊所屬的機動戰士,由阿娜海姆電子企業開發。對後來大西洋聯邦宇宙軍VF系列開發影響深遠的機體。其名字全稱為「General purpose Utility Non Discontinuity Augmentation Maneuvering weapon system」「汎用型可持續的戰術性武器系統」。R的意思是Regeneration,即革新、X代表eXperiment「試驗」與X計劃,因此被命名為Rx。
是宇宙世紀史上第一架可以變形的機動戰士,其名字中的R中的革新即代表了這項技術。在Rx出現而前,很多技術員認為讓機動戰士變形只不過是天荒夜談,這是由於機動戰士框架的固定性所得出的結論。但當阿娜海姆電子企業成功開發出「可變式框架」技術後,所有的技術員均為之驚訝,因為這完全顛覆了他們的認知,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同時可變式框架這項技術使阿娜海姆電子企業成為機動戰士開發的領袖,名聲甚至超越了曙光社。
雖然運用了可變式框架技術,但在經過試驗後發現,關節的疲勞程度遠遠超乎開發人員的想像,而且變形成MA形態的速度也不能令開發人員滿意。在經過一輪研究後,開發人員們利用了一種很簡單的方法來減低關節疲勞程度與加快變形速度,這種方法的原理一早已被開發人員等熟知,那就是在關節部份覆蓋電磁氣,達到零摩擦系數。運用了這種方法後,不但使變形時間大大縮短了75%,只需約1.5秒的時間,而且關節的疲勞程度也大大降低,甚至機動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作為與Ex同樣的新世代機動戰士,本機也搭載了「人機互動介面」,而本機的第三世代人工智能,採用的是男性人格,代號「Alpha」,與Ex的女性人格第三世代人工智能「上官雪」相對。
本機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被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機動戰士駕駛員稱為「流星」,這是因為其速度之快遠遠超越他們所駕駛的機動戰士。同時也證明了阿娜海姆電子企業技術力的優秀。阿娜海姆此後長期成為大西洋聯邦的機動兵器開發商,直到宇宙世紀0097年,第二次宇宙戰爭爆發,大西洋聯邦解體。但在第二次宇宙戰爭中扮演著「地球圈最高技術機構」的角色,作為新地球聯邦軍的機動戰士開發顧問而繼續活躍。

量產型高達Ex Gundam Ex Mass Production Type
編號:MSG - X401 - PT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曙光社阿姆斯特丹本社 制造:大西洋聯邦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隸屬:大西洋聯邦軍 所屬:大西洋聯邦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高達尼姆合金/鈦合金【鈦/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半固定機體結構
動力提供:AEN - M06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2,42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輔助噴射器*2
推進力:21,000*4+4,000*2=92,0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2
最大加速度:1.37G
最大探測範圍:21,000米
尺寸:頭頂高18.47米 全高18.47米
重量:本體重60.31t 全備重66.93t
固定武裝
AEC - CS01 60mm自動接近防禦機關炮系統「Igelstellung」*2
MGRT - BS04 光束軍刀*2 預定輸出功率0.6Mw
MGRT - TT - NL01 中子光束炮*2 預定輸出功率2Mw(1*2Mw)
手部可選武裝
MGRT - BR01 高能量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2.6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AFSF - BS - ABS03 16.2米光束對艦刀*1【展開光束刀刃時預定輸出功率0.8Mw】
AFA - G02 120mm機關槍*1【備彈320發】
AFA - G05 280mm火箭炮*1【備彈3發】
AFA - G05SP 320mm超級火箭炮*1【備彈3發】
AFA - G06 280mm水中用火箭炮*1【備彈5發】
AFA - G07 180mm長距離狙擊加農炮*1【備彈5發】
AFSF - S01 專用抗光束盾牌*1【內藏MGRT - BR01專用可替換式E - Cap*1】
擴展武裝
MSG - X401系列專用全裝甲裝備【肩部追加裝甲*2、胸部追加裝甲*2、腿部四連裝小型導彈速射裝置*2】
大氣層突入裝備【耐熱裝甲、緊急逃生用高耐熱降落傘】
簡介
大西洋聯邦軍首款正式運用於實戰中的量產型機動戰士。使用了MSG - X401 高達Ex的剩餘的非標準部件為主而開發出來的汎用型機動戰士。
與以資料收集為主要目的,擁有濃厚試驗性質色彩的高達Ex相比,MSG - X401 - PT從設計階段開始就是以投入實戰為前提而開發的。為了精簡部件與降低成本,本機省略了擁有大氣圈突入能力的特殊機構 - 核心調節器系統與背部的太陽能發電機。將耗能甚高的高能量米加粒子加農炮更改為耗能低實用性高的中子光束炮。更改了武器接口,令其能夠使用陸軍所開發原本用於坦克上武器。裝甲材料使用了與高達Ex同樣的高達尼姆合金和盾牌進行了小型化,令手部關節的活動範圍加強,同時小型化後的盾牌可以固定於手臂上,而不是必需要手持。本機是一台不論是性能還是完成度都非常高的機體。每一台的量產型高達Ex性能都有若干差異,這是由於其部件并不是非標準部件的緣故。但事實上相差并不遠。作為大西洋聯邦軍首款正式運用於實戰中的量產型機動戰士,為大西洋聯邦軍奪回據點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即使在戰後,不少的量產型高達Ex依然被修復,配備給地方部隊的王牌駕駛員所使用。直至第二次宇宙戰爭時期,仍然能夠在不少地方看到本機的身影。

艾克哈爾特 Eckhart
編號:AF - CTA01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大西洋聯邦華盛頓機動戰士開發研究所 制造:大西洋聯邦軍
隸屬:大西洋聯邦軍 所屬:大西洋聯邦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鈦合金【鈦/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F - MNR03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1,16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2 輔助噴射器*2
推進力:24,500Kg*2+3,900Kg*2=56,8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6
最大加速度:0.96G
最大探測範圍:7,000米【使用強化攝影機的時候最大探測範圍為10,000米】
尺寸:頭頂高18.00米 全高18.42米
重量:本體重41.23t 全備重59.38t
固定武裝
AFA - CE03 40mm接近防禦機關炮*2【備彈200發】
AFSF - BS - SBS01 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3Mw
手部可選武裝
AFSF - BR - SBR03 光束手槍*1 預定輸出功率1.2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AFSF - BR - SBR04 光束狙擊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2.1Mw【備彈6發】
AFA - G01 90mm機關槍*1【備彈400發】
AFA - G02 120mm機關槍*1【備彈320發】
AFA - G05 280mm火箭炮*1【備彈3發】
AFA - G06 280mm水中用火箭炮*1【備發3發】
AFA - G07 180mm長距離狙擊加農炮*1【備彈5發】
AFSF - S02 專用抗光束盾牌*1【內藏AFSF - BR - SBR03專用可替換式E - Cap*2】
擴展武裝
AFA - G08 十二連裝小型導彈速射裝置*1【備彈24發】
AFSF - SBFT01 備用推進燃料槽*2
強化攝影機組合【Aggrandizement Camera Assembled】
簡介
大西洋聯邦軍第一世代量產型機動戰士,搭載了第三世代操作系統及人工智能的新世代機動戰士。大西洋聯邦軍最初的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在與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標準武裝是頭部的AFA - CE03 40mm接近防禦機關炮兩門及位於背部充電背包的AFSF - BS - SBS03 光束軍刀一把以及低輸出功率的AFSF - BR - SBR03 光束手槍和AFSF - S02 專用抗光束盾牌;除了這些還能運用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和陸軍所開發出來多種多樣的武器。汎用性十分優秀。可以根據戰況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武器出擊。
操縱性方面由於得到高達Ex與高達Gx戰鬥數據以及搭載簡易型第三世代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統,即使是新手駕駛員只需經過基本訓練即可駕駛參與戰鬥。這對於并未有專門訓練機動戰士駕駛員機構的大西洋聯邦來說相當重要。為了增強續航力,設計人員在背包左右兩邊各裝備了一個備用推進燃料槽,當主推進燃料槽的燃料用完後可以自動補充,大大加強續航力。強化攝影機組合包括了強化攝影機兩架和強化型探測天線,除了能夠令本機在遠距離發現敵人進行先制攻擊外,還可以讓本機進行超遠距離狙擊工作。本機綜合戰鬥性能十分優秀,遠遠超越當時阿爾斯共和國軍的主力機動戰士ARS - MS03 吉維。此機型的出現也是迫使阿爾斯共和國軍開發新型機動戰士的原因之一。作為大西洋聯邦軍的主力機動戰士服役長達六年之久,期間亦衍生了多種機型。直至大西洋聯邦與亞洲聯合組成新統合政府後,才漸漸被新統合政府開發的第二世代機動戰士「阿波菲斯 Apophis」所取代。

指揮官用艾克哈爾特 Eckhart Command Type
編號:AF - CTA01 - CT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大西洋聯邦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制造:大西洋聯邦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所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鈦合金【鈦/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F - NMR03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1,6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2 輔助噴射器*2 輔助小型噴射器*4
推進力:24,500Kg*2+4,100Kg*2+1,500*4=63,2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4
最大加速度:1.05G
最大探測範圍:9,500米
尺寸:頭頂高18.00米 全高18.42米
重量:本體重44.36t 全備重60.12t
固定武裝
AFA - CE03 40mm接近防禦機關炮*2【備彈200發】
AFSF - BS - SBS02 強化型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5Mw
手部可選武裝
AFSF - BR - SBR05 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1.6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AFSF - BR - BSR04 光束狙擊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2.1Mw【備彈6發】
AFA - G01 90mm機關槍*1【備彈400發】
AFA - G02 120mm機關槍*1【備彈320發】
AFA - G05 280mm火箭炮*1【備彈3發】
AFA - G06 280mm水中用火箭炮*1【備發3發】
AFA - G07 180mm長距離狙擊加農炮*1【備彈5發】
AFA - G09 360mm超級火箭炮*1【備彈4發】
AFSF - S02 AF - CTA01型專用抗光束盾牌*1【內藏AFSF - BR - SBR05專用可替換式E - Cap*2】
擴展武裝
AFA - G08 十二連裝小型導彈速射裝置*1【備彈24發】
AFSF - SBFT01 備用推進燃料槽*2
強化通信組合【Aggrandizement Communicate Assembled】
強化攝影機組合【Aggrandizement Camera Assembled】
簡介
大西洋聯邦軍第一世代機動戰士「艾克哈爾特」的指揮官用型態。外表和基本裝備與艾克哈爾特并無太大的分別。
本機與一般艾克哈爾特的差別主要有四,包括:提高反應爐的輸出功率、運用輸出功率更高的光束步槍、增加輔助小型噴射器與增加了姿勢制御噴嘴的數量,令其不論火力、機動性還是運動性都相對一般艾克哈爾特有所提升。是名符其實的指揮官用機。作為指揮官用機,本機除了能夠裝備強化攝影機組合外也能裝備強化通信組合,提升通信能力,強化通信組合包括強力天線及兩部小型信號傳送器,兩部小型信號傳送器能夠離開本體移動,移動範圍可達400米之遠,足夠一般傳達信息之用。本機只少數生產配備給ACE和部隊隊長所使用。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結束後,很快大西洋聯邦便開發新一種的指揮官用機動戰士來取代本機。因此本機與原型艾克哈爾特相比存在的時間十分短暫。但在第二次宇宙戰爭中仍然有數台指揮官用艾克哈爾特活躍在戰場上。

宇宙戰特化型艾克哈爾特 Eckhart Universe Battle Special Aggrandizement Type
編號:AF - CTA01U - SP
類型:宇宙戰特化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 制造:伊謝爾倫要塞
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所屬:伊謝爾倫要塞防衛部隊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強化型鈦合金【強化型鈦/強化型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F - NMR03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1,3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2 輔助大型推進器*2 輔助推進器*4
推進力:24,500Kg*2+47,000Kg*2+3,900Kg*4=158,6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30
最大加速度:2.35G
最大探測範圍:7,000米【使用強化攝影機的時候最大探測範圍為10,000米】
尺寸:頭頂高18.00米 全高18.42米
重量:本體重54.23t 全備重67.38t
固定武裝
AFA - CE03 40mm接近防禦機關炮*2【備彈200發】
AFSF - BS - SBS01 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3Mw
手部可選武裝
AFSF - BR - SBR03 光束手槍*1 預定輸出功率1.2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AFSF - BR - SBR04 光束狙擊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2.1Mw【備彈6發】
AFA - G01 90mm機關槍*1【備彈400發】
AFA - G02 120mm機關槍*1【備彈320發】
AFA - G05 280mm火箭炮*1【備彈3發】
AFA - G06 280mm水中用火箭炮*1【備發3發】
AFA - G07 180mm長距離狙擊加農炮*1【備彈5發】
AFSF - S02 專用抗光束盾牌*1【內藏AFSF - BR - SBR03專用可替換式E - Cap*2】
擴展武裝
AFA - G08 十二連裝小型導彈速射裝置*1【備彈24發】
AFSF - SBFT01 備用推進燃料槽*4
強化攝影機組合【Aggrandizement Camera Assembled】
簡介
由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技術員們主導開發的機動戰士,大西洋聯邦軍第一世代機動戰士「艾克哈爾特」的宇宙戰特化型態。是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的技術員在得到了艾克哈爾特的設計圖後進行修改的特別強化型艾克哈爾特。
本機與一般艾克哈爾特最大的分別是在於拆除了雙腿而裝備了大型推進器,大大增加了機動性,令本機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宇宙戰爭中速度最高的機動戰士;但雙腿的大型推進器也很容易成為敵人的攻擊目標,為了彌補此一缺點,設計人員把大型推進器設計成可分離式,在必要時可以放棄大型推進器啟動伸出內藏在腰部追加的兩個輔助噴射器,縱然如此,失去大型推進器後的本機機動性下降是無可避免的事。除了裝備大型推進器,本機還增加了多數的姿勢制御噴嘴,比指揮官用艾克哈爾特還要多出一倍的姿勢制御噴嘴令本機的運動性也得到了相當大的提升。但提升機動性與運動性的同時本機放棄了艾克哈爾特本身的汎用性;由於沒有了雙腿,使得本機并不能在大氣圈內進行戰鬥。但僅作為宇宙戰特化型機動戰士,本機是相當成功的,讓優秀駕駛員駕駛的話,本機可以在宇宙戰鬥中能夠發揮超過100%的實力。
代價除了汎用性外,還有大大提高了製造成本與降低續航能力,即使增加了備用的推進燃料糟,本機在一般情況下也只能全速航行20分鐘左右,這在廣闊的宇宙戰場是并不足夠的。因此本機只生產了六十機,作為伊謝爾倫要塞防衛部隊的機動戰士而活躍於多次的伊謝爾倫要塞攻防戰中。

吉維 Gewi
編號:ARS - MS03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迪拉姆電子企業 制造: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
隸屬:阿爾斯共和國軍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軍
駕駛倉環境:試作型全視野監控【初期型】/標準型全視野監控【後期型】
裝甲材質:超高張力鋼【超硬鋼合金】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RS - NM07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98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2 輔助噴射器*4
推進力:18,000*2+2,000Kg*4=44,0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8
最大加速度:0.58G
最大探測範圍:4,000米
尺寸:頭頂高21.00米 全高21.70米
重量:本體重69.71t 全備重75.52t
固定武裝
ARSC - GAU1 - A 25mm胸部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備彈250發】
DEC - GS2 電熱軍刀*1
手部可選武裝
DEC - HOMG1 100mm重突擊機關槍*1【備彈100發】
ARSC - RL2 240mm火箭炮*1【備彈8發】
ARSC - RL2 - W 240mm水戰用火箭炮*1【備彈8發】
ARSC - DS1A 專用盾牌*1
擴展武裝
DEC - HOMG1專用100發彈匣*4
ARSC - RL2系列用240mm火箭炮彈彈倉*2
簡介
阿爾斯共和國軍主力機動戰士,是吉維的正式完成型。
本機與試作型吉維最大的分別就是把頭部的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移到胸部驅干部份,增加了彈數,使它成為真正可用於牽制的武器。另外,也把原本的電熱戰斧改為電熱軍刀。雖然這種更改似乎用處不大,而且效果也不甚明顯,但卻得到駕駛員的歡迎。除了能夠使用DEC - HOMG1 100mm重突擊機關槍之外,還能夠使用ARSC - RL2 240mm火箭炮。為了增強本機的續戰能力,設計人員在腰部兩側和背後的裙甲部份加設了四個用於攜帶彈匣的掛勾。可以攜帶四個DEC - HOMG1 100mm重突擊機關槍的專用100發彈匣或ARSC - RL2系列用240mm火箭炮彈彈倉,令續戰能力有著一定的保證。
前期型的吉維使用的是試作型全視野監控,而後期型使用的則是標準型全視野監控。綜合性能非常優秀,作為阿爾斯共和國軍主力機動戰士而活躍於各種戰場中。在第一次宇宙戰爭後期,大西洋聯邦軍的機動戰士「艾克哈爾特」量產成功,由於其凌駕於本機的火力、防禦力、機動性和運動性,因此阿爾斯共和國的優勢盡去。為了反擊,阿爾斯共和國開發了後繼機「吉維II」,但由於本機的數量達三千餘架之多,直到「艾爾提納會戰」之時,本機仍然是阿爾斯共和國軍的絕對主力。

吉維II Gewi II
編號:ARS - MS04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迪拉姆電子企業 制造: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
隸屬: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超高張力鋼【超硬鋼合金】/強化型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RS - NM10.B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1,6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輔助噴射器*6
推進力:20,000Kg*4+2,900Kg*6=97,4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2
最大加速度:1.31G
最大探測範圍:7,000米
尺寸:頭頂高19.22米 全高19.61米
重量:本體重42.55t 全備重74.20t
固定武裝
ARSC - GAU1 - B 25mm胸部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備彈250發】
ARSC - BW01 - A 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5Mw
手部可選武裝
ARSC - BW02 - B 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1.8Mw【搭載E - Cap】
ARSC - DS2A 專用盾牌*1
擴展武裝

簡介
阿爾斯共和國軍新一代主力機動戰士。是為取代ARS - MS03「吉維」而開發的新型機動戰士。本機是第一次宇宙戰爭時期阿爾斯共和國軍最後的量產型機動戰士。
由於大西洋聯邦軍的主力機動戰士「艾克哈爾特」不論在火力、防禦力、機動性還是運動性都凌駕於ARS - MS03「吉維」,因此阿爾斯共和國要求國內的迪拉姆電子企業開發一種新型機動戰士以加強軍隊的戰鬥力,用以抵抗大西洋聯邦軍的機動戰士,本機由此而生。本機的開發目的是基於「對機動戰士戰鬥」,因此沒有配備任何對艦、對要塞等的大型武器,只配備了最基本的武裝 - 包括了位於胸部的ARSC - GAU1 - B 25mm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在背部充電背包的ARSC - BW01 - A 光束軍刀、手持使用的ARSC - BW02 - B 光束步槍及ARSC - DS2A 專用盾牌,雖然只配備了這些武裝,但本機在很多範圍都超越了大西洋聯邦軍的機動戰士「艾克哈爾特」。
設計上,本機採用單元模組設計,按部位分成了數個單元模組;除了能夠使生產線專業化外,也能夠較為隨意地調整機體結構,不用更改生產線便能改型生產新型號的機體。ARS - MS04 - HMT 高機動型吉維II就是因為這個設計而誕生的新制式吉維II。
本機分別在裙甲內裝備了四個、大腿部裝備了兩個總數共六個的輔助推進器,主推進器的推進力也被加強至20,000Kg之多,擁有遠遠超越以往任何量產型機種的機動性和推進力。作為阿爾斯共和國軍的量產型機動戰士,標準裝備中首次包括了光束武器。火力甚至凌駕於首先運用光束武器的「艾克哈爾特」。不論是火力、機動性還是運動性也超越了「艾克哈爾特」。縱然如此,本機在大戰末期才投入量產,在「艾爾提納會戰」之時,本機的生產量還不足一百架,因此戰後有軍事評論員說:「如果吉維II能夠早量產數月,戰爭的結局可能就要改變了。」

高機動型吉維II Gewi II High Mobility Type
編號:ARS - MS04 - HMT
類型:宇宙戰用量產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迪拉姆電子企業 制造:迪拉姆電子企業
隸屬:阿爾斯共和國宇宙機動攻擊軍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宇宙機動攻擊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超高張力鋼【超硬鋼合金】/強化型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RS - NM10.B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1,6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熱核噴氣式引擎*2 輔助噴射器*6
推進力:20,000Kg*4+6,200Kg*2+2,900Kg*6= 109,8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2
最大加速度:1.43G
最大探測範圍:7,000米
尺寸:頭頂高19.22米 全高19.61米
重量:本體重49.53t 全備重76.96t
固定武裝
ARSC - GAU1 - B 25mm胸部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備彈250發】
ARSC - BW01 - B 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6Mw
手部可選武裝
ARSC - BW02 - C 專用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2.0Mw【搭載E - Cap】
ARSC - DS2A 專用盾牌*1
擴展武裝

簡介
本機是吉維II追加了熱核噴氣式引擎後的新型吉維II。ARS - MS04 - HMT是是將吉維II腳底部換成熱核噴氣式引擎的機動性強化型機動戰士。本機能夠在瞬間進行加速,用以進行一擊脫離作戰。本機早期生產了數台給予王牌駕駛員所使用,其中就有著名的外號「白色獵人」迪穆羅斯上尉和外號「黑色獵人」的迪穆爾中尉。全數的高機動型吉維II均交給了阿爾斯共和國宇宙機動攻擊軍。本機是阿爾斯共和國軍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完成度最高的機動戰士,其攻擊力、機動性和運動性都可以說代表了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最高技術水平。前後共生產了十架左右。在「艾爾提納會戰」中,宇宙機動攻擊軍全滅,本機全數被擊毀。在艾爾提納會戰結束後,阿爾斯共和國軍刪除了所有關於吉維II改良型號的資料,僅保留了原型吉維II的資料。因此本機也隨之湮滅。

光束武器試驗型吉維 Beam Weapon Test Type Gewi
編號:ARS - MS03 - BWTT
類型:武器試驗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阿爾斯共和國先進武器實驗委員會 制造: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
隸屬:阿爾斯共和國軍本國防衛特務師團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軍本國防衛特務師團試驗部隊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超高張力鋼【超硬鋼合金】
機體結構:固定式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RS - NM07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ARS - NM07 - AN 攜帶式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ARS - NM07輸出功率980Kw/ARS - NM07 - AN輸出功率6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2 輔助噴射器*4
推進力:18,000Kg*2+2,000Kg*4=44,0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8
最大加速度:G
最大探測範圍:4,000米
尺寸:頭頂高21.00米 全高21.70米
重量:本體重69.71t 全備重78.26t
固定武裝
ARSC - GAU1 - B 25mm胸部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備彈250發】
手部可選武裝
ARSC - TTBW - A 試作型高能量光束步槍*1【搭載試驗型E - Cap】 預定輸出功率2.2Mw
ARSC - TTBW - B 試驗型高功率光束炮*1 預定輸出功率4.3Mw
擴展武裝

簡介
阿爾斯共和國軍的光束武器試驗用機。隸屬於阿爾斯共和國軍本國防衛特務師團。
本機與吉維的最主要差別就是省略了原本作為固定武裝腰部的電熱軍刀,只保留了位於胸部的25mm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作為自衛用途。由於吉維本身的反應爐功率并不足以使用光束兵器,因此設計人員在背部的裙甲部份裝設了攜帶式的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使得本機的背部看起來相當的怪異。而為了遷就背部裙甲部份的反應爐,背包噴射器的噴射口也被改高了。
作為搭載光束武器的試驗型機動戰士,本機為阿爾斯共和國實際運用光束武器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

幽靈 Ghost
編號:ARS - MG01
類型:試作新人類專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 制造:阿爾斯共和國國立新人類研究所
隸屬:阿爾斯共和國本國防衛特務師團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本國防衛特務師團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精神感應框架
裝甲材質:高達尼姆合金/強化型鈦合金【強化型鈦/強化型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半固定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RS - NM10 - TT 試作型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II型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4,75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輔助火箭推進器*2 輔助推進器*4
推進力:27,000Kg*4+19,500Kg*2+5,800Kg*4=170,2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22
最大加速度:1.66G
最大探測範圍:22,000米
尺寸:頭頂高21.38米 全高22.71米
重量:本體重79.65t 全備重102.27t
固定武裝
ARSC - GAU1 - A 25mm胸部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備彈250發】
ARSC - ABS2 - T 試驗大型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1.2Mw
ARSC - SG3 - W 腰部磁軌加農炮*2
ARSC - MAC2 機動攻擊匣倉*4【光束炮*4、光束刃*4】 預定輸出功率4.0Mw(4*1Mw)
手部可選武裝
ARSC - HBR00 實驗型高能量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3.0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ARSC - UHS00 試驗型貧鈾彈速射裝置*1【備彈180發】
擴展武裝
ARSC - DS0A 抗光束盾牌*1【內藏ARSC - HBR00專用可替換式E - Cap*4】
簡介
阿爾斯共和國軍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最後開發的機動戰士,開發代號「革命 Overturn」。是宇宙世紀史上第一款新人類專用型機動戰士。試驗色彩相當濃厚。
本機的開發代號也代表著本機的開發目標,那就是對現世代的機動戰士進行「革命」。本機搭載了多項尚在實驗中的新型武裝,如位於背部充電背包的ARSC - ABS2 - T 試驗大型光束軍刀和手持使用的ARSC - HBR00 實驗型高能量光束步槍,這些都是威力遠遠凌駕於現世紀機動戰士的新型武裝。除了能夠使用光束步槍,本機還能夠使用ARSC - UHS00 試驗型貧鈾彈速射裝置,雖然單論威力是遠遠不及光束步槍,但由於貧鈾彈擁有密度大、高硬度和易氧化的優點;貫穿裝甲時發熱燃燒,能夠形成較大的後破壞作用。此外相當高的射速也是這項武裝的優點。可是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貧鈾依然有鈾235,仍然有微弱的放射性,這些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限定只能在宇宙戰場上使用,不能在地球或殖民衛星附近使用。盾牌採用臂扣式,扣於右臂上,雖然降低了盾牌的易用性,但卻可以讓本機雙手都能夠手持武器。
除了光束武器外,本機最大的一項革新就是背部四個相對組成「X」形的機動攻擊匣倉,運用新人類強大的腦波,能夠不受米諾夫斯基粒子影響遙距操控,在敵人出奇不意的位置發動攻擊。每個機動攻擊匣倉包括了一門光束炮和光束刃,使得體積相當龐大。縱然如此,機動攻擊匣倉還是相當優秀的一樣武器。日後的浮游炮和浮游飛翅炮等新人類用武器均是以機動攻擊匣倉為藍本。
作為「革命」這個開發代號開發出來的新型機動戰士,本機名符其實。為阿爾斯共和國的機動戰士開發史寫上了革命性的一頁。

萊布尼茲 Leibnitz
編號:AUMS - GA01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曙光社南京分社 制造: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
隸屬:亞洲聯合軍 所屬:亞洲聯合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月神鈦合金/鈦合金【鈦/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半固定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NRM - N02A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1,58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輔助噴射器*4
推進力:19,500Kg*4+1,700Kg*4=84,8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0
最大加速度:1.20G
最大探測範圍:8,000米
尺寸:頭頂高18.73米 全高19.04米
重量:本體重52.63t 全備重70.55t
固定武裝
GAU - F01 - A 45mm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
XBS - F01 光束軍刀*1 預定輸出功率0.5Mw
手部可選武裝
XBR - F01 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1.6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XBS - F02 14.2米光束對艦刀*1 展開光束刀刃時預定輸出功率0.5Mw
XDS - F01 專用盾牌*1【內藏XBR - F01專用E - Cap*2】
擴展武裝
XMM - F01 腰部二連裝榴彈發射器*2
XMM - F02 肩部四連裝導彈發射器*2
XMM - F03 腿部四連裝導彈發射器*2
簡介
亞洲聯合軍主力量產型機動戰士,由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與曙光社南京分社合作開發完成。
作為中立國家,亞洲聯合必需要有用以自衛的力量,因此造就了本機的開發。武器方面全部採用福特公司所開發的武器,福特公司曾經是一家生產汽車的跨國企業,在進入宇宙世紀後,福特公司開始轉營軍事武器開發;曾經為大西洋聯邦開發多種實彈武器與反潛武器,擁有相當資歷的武器開發經驗。宇宙世紀0060年,福特公司與曙光社組成戰略聯盟,互相交流技術開發武器,本機的光束軍刀與光束步槍就是兩間公司技術交流的成果。裝甲方面部份採用了防禦力僅次於高達尼姆合金的月神鈦合金,一般的槍炮根本不能夠對本機表面造成傷害。但由於價格相當高,因此只有駕駛倉部份及其他較容易被擊中的部位採用了月神鈦合金,其他部份則採用了較為便宜的鈦合金;縱然如此,本機的防禦力相比其他四國的機動戰士依然位於前列。
相對於其餘四國的機動戰士,本機的綜合性能更為優秀;設計人員分別在肩部、腰部和腿部裝設了導彈發射器的掛架,能夠攜帶多個導彈發射器,這使得本機能夠靈活地切換於接近戰鬥和火力支援戰鬥之間,用途更多樣化。性能高、造價低、易生產的萊布尼茲成為了亞洲聯合軍的主力機動戰士,直到新統合政府成立後,本機才漸漸隱沒於第二線之中。

王龍 KingDragon
編號:AUMS - GA02
類型: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
設計開發: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制造: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
隸屬:亞洲聯合軍 所屬:亞洲聯合軍
駕駛倉環境:標準型全視野監控
裝甲材質:月神鈦合金/鈦合金【鈦/陶瓷複合材料】
機體結構:半固定框架結構
動力提供:ANRM - N02C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
動力爐出力:2,100Kw
推進系統:背包噴射器*4 輔助噴射器*4
推進力:19,500Kg*4+2,000Kg*4=86,000Kg
姿勢制御噴嘴總數:18
最大加速度:1.30G
最大探測範圍:8,000米
尺寸:頭頂高19.00米 全高20.42米
重量:本體重47.61t 全備重66.34t
固定武裝
GAU - F01 - A 45mm通用自動防禦機關炮*2
MGRT - BS03 光束軍刀*2 預定輸出功率0.5Mw
XMM - F04 腕部二連裝榴彈發射器*2
MGRT - SG01 磁軌加農炮*2
手部可選武裝
XBR - F02 光束步槍*1 預定輸出功率1.8Mw【搭載可替換式E - Cap】
XBS - F02 14.2米光束對艦刀*1 展開光束刀刃時預定輸出功率0.5Mw
XDS - F01 專用盾牌*1【內藏XBR - F01專用E - Cap*2】
擴展武裝
XMM - F02 肩部四連裝導彈發射器*2
XMM - F03 腿部四連裝導彈發射器*2
簡介
亞洲聯合軍量產汎用型機動戰士,主要配備給指揮官使用。
基本配備與萊布尼茲并無太大的差別,主要把原本腰部的導彈發射器掛架修改為磁軌加農炮、腕部增設了二連裝榴彈發射器用以增強火力,光束步槍的輸出功率也提升了0.2Mw,綜合火力比萊布尼茲提升了一個檔次。跟萊布尼茲一樣,本機採用了半固定框架結構;這是從試作型高達Ex三號機所得到的技術。本機約生產了四十機,全數交給指揮官和王牌駕駛員所使用。
擁有非常值得信賴的優秀性能。作為亞洲聯合軍指揮官用機動戰士而活躍在戰場上。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2 18:06

第三部份 艦艇設定 Ver2.1預覽版

大西洋聯邦軍

休伯利安級機動巡洋艦 Hyperion Class Mobile Cruiser
類型:機動巡洋艦
設計:阿娜海姆電子企業艾爾.法西爾本社 建造:阿娜海姆電子企業艾爾.法西爾本社/大西洋聯邦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所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8機 戰時繫留16機 【MS】
彈射器數目:2
動力系統:AE - MNRS02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2
輸出功率:204,000Kw*2=408,000Kw
推進系統:四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2 二連裝輔助熱核複合推進系統*2
推力:4,500t*4*2+1,200t*2*2=40,800t
尺寸:全長412米 全寬202米 全高99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800名常規乘員80名
固定武裝
AE - ASDS - 01A 對空防禦統合管制系統「奧丁 Odin」*1【包含AEC - CS01 60mm自動接近防禦機關炮系統「Igelstellung」*16及AEC - CS02 十二連裝對空導彈發射器*2
AE - MM - 08 六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2
AE - MEGA - 02S 單裝米加粒子炮*2 預定輸出功率20Mw(2*10Mw)
AE - MEGA - 03D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4 預定輸出功率80Mw(4*20Mw)
可選武裝
AE - MM - 08 六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可裝填:反應彈【戰略、戰術】、核導彈【戰術】、中子彈、電磁脈衝導彈、擴散式導彈、艦對艦導彈、對地導彈、反潛導彈、反鐳射爆雷、偽裝導彈、偽裝氣囊
特殊/擴展裝備
相轉移裝甲【Phase Shift Armor】
米諾夫斯基氣墊【Minovsky Craft】
簡介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的新型機動巡洋艦。是大西洋聯邦軍第一種以機動戰士運用為前題而建造的戰艦。屬大西洋聯邦軍第三世代宇宙戰艦。其一號艦「休伯利安」於宇宙世紀0078年6月17日建造完成并隨即投入使用,作為第一次宇宙戰爭結束前大西洋聯邦唯一一艘真正擁有機動戰士運用能力的宇宙戰艦而活躍於戰場之上。
本級艦艇的推進系統均由兩組四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與二連裝輔助熱核複合推進系統所組成,為本級艦艇提供了相當高的速度。除了以上所述的推進系統外,本級艦艇最大的特色便是搭載了名為「米諾夫斯基氣墊」的裝備,這是可以令本艦擁有在大氣圈內飛行以及單獨脫離大氣圈的能力,這是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的戰艦前所未有的,後來米諾夫斯基氣墊也成為了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戰艦的標準裝備;擁有脫離大氣圈能力的本艦自然也會具備單獨突入大氣圈的能力。
本級艦艇的全體被劃分了多個獨立區域,實施損害管制時可以把受損嚴重或有可能波及未受損區域的區域切離。其艦橋位於全艦最中心部,外層裝甲運用了名為「相轉移裝甲」的技術;這是一種能夠令物理攻擊傷害減輕的技術,在達到承受限界前可以把物理攻擊無效化。
本級艦艇的艦橋相當寬廣及備有人工重力區塊,所以本級艦艇也經常作為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的旗艦所使用。
本級艦艇的艦橋由於位於中央,觀看外界影像的方式是由光纖網絡將船體外殼光感元件所接收的影像使用艦橋前方的牆壁顯示出來,在一旁加上向量標示與注釋等,也能夠對任意區域進行放大等額外處理。儀表板等則設於左右兩側後艦橋後方。
武裝方面,本艦具有相當強大的火力。對空防禦採用了AE - ASDS - 01A 對空防禦統合管制系統「奧丁 Odin」,這是由本級艦艇的主電腦運算的實時高效火控系統,能夠瞬間確定目標并把火力傾瀉往目標身上;除了高效的對空防禦系統外,本艦的艦首裝備了兩架六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能夠發射多種導彈,其中更能夠發射反應彈與核導彈,這使得本艦具備了核打擊能力。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武器外,本艦還有多達十門的米加粒子炮,包括了作為主炮位於艦表面的四門二連裝米加粒子炮和位於艦側兩舷各一門的單裝米加粒子炮,使得本艦的火力相當強大。單就攻擊力與防禦力而言,已經達到了大型宇宙戰艦的水平。
機動戰士運用方面,格納庫位於艦橋的後方,接近引擎的位置。彈射器連接格納庫向艦首方向延伸。格納庫的空間廣闊,可以整備容納多達八機的機動戰士,這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只是僅次於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總旗艦「宙斯」而已。綜合性能遠遠超越第一次宇宙戰爭時期的相當大部份的宇宙戰艦,其優點也被後來多數的新型宇宙戰艦所借鑑。在第二次宇宙戰爭爆發時,仍有不少地方能看到本級艦艇的身影。

哥倫布級宇宙戰艦 Columbus Class Universe Battleship
類型:宇宙戰艦
開發: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宇宙艦隊司令本部建造: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所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4機 戰時繫留10機 【MS】
彈射器數目:2
動力系統:AFSF - NFR - 01 先進改良型核融合反應堆*2
輸出功率:132,000Kw*2=264,000Kw
推進系統:熱核推進器*4 輔助熱核推進器*4
推力:3,450t*4+1,200t*4=18,600t
尺寸:全長364米 全寬181米 全高132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550名 常規乘員95名
固定武裝
AFSF - MG - AAG01 對空防禦機關炮*20
AFSF - MM - AAM03 十連裝對空防禦導彈發射器*2
AFSF - MM - ASM01 二連裝大型對艦導彈發射器*2
AFSF - BW - MPC01 單裝米加粒子炮*4 24Mw(2*12Mw)
AFSF - BW - MPC03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2 預定輸出功率35Mw(2*17.5Mw)
可選武裝

特殊/擴展裝備

簡介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主力戰艦。在宇宙世紀0045年開始投入使用。屬大西洋聯邦軍第二世代宇宙戰艦。其一號艦「哥倫布」於宇宙世紀0045年2月17日進宙。是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在宇宙世紀40年代軍備增強改良計劃中的產物。
本級艦艇的建造理念是作為艦隊旗艦而建造的,因此具備有戰術討論室及寬廣的艦橋。在宇宙世紀0045年,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尚未創立,而且其時「大艦巨炮」思想依然大行其道,雖然已經進入宇宙世紀,但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的思想只不過是由傳統海戰變成立體宇宙戰而已。艦橋位於相當顯眼的位置,猶如海上的戰艦一般,但那種設計只不過是在地球環境中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而需要獲得更佳的視野的設計而已,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聯邦軍與亞洲聯合軍所運用的海上戰艦,艦橋只是讓航海官操舵之處而已,而且更有些艦艇廢除了艦橋的設計,但這種大艦巨炮時代的設計卻在宇宙世紀初年的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中復興。艦橋一但被敵艦命中,整艘艦艇幾乎會癱瘓沒有戰鬥能力,成為敵人的食物。
哥倫布級的火力配置相對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沙利文級比較合理。艦首上下對稱一組二連裝米加粒子炮,艦尾兩門單裝米加粒子炮與艦兩側舷各一門單裝米加粒子炮,在艦艇所有部份均安裝了接近防禦用的機關炮,其艦底部更擁有兩座十連裝對空防禦導彈發射器,使得戰艦火力死角相當少,艦首能集中達六門主炮的威力,對艦戰鬥力優秀。
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爆發後,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最為自豪的「艦炮統合射擊管制系統」及「視距外導彈發射管制系統」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散佈下宣佈完全癱瘓,同時由於雷達等遠距監測手段失效,以往一向用視距外攻擊等方法的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不能適應導致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數次大敗。使得大西洋聯邦軍上層部認識到米諾夫斯基物理學的重要性,因此大西洋聯邦宇宙艦隊司令本部向大西洋聯邦軍各個研究所下達了研製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應用武器。在第一次宇宙戰爭中期,大部份的哥倫布級宇宙戰艦均完成了把鐳射炮、電磁軌道炮與核荷電粒子炮等舊式武裝換成較為先進的米加粒子炮強化改裝。同時部份哥倫布級宇宙戰艦在艦身外增加了宇宙戰鬥機用的掛載點,強化本身不足的宇宙戰鬥機搭載能力。後期,約40%的哥倫布級宇宙戰艦完成了機動戰士運用改裝,能夠搭載運用約4機的機動戰士,這是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一個標準機動戰士小隊的數目。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終末之役「艾爾提納會戰」中發揮出了莫大的作用。戰後,作為一個時代的結束,除了完成現代化改裝的百餘艘哥倫布級宇宙戰艦依然服役外,其餘的哥倫布級宇宙戰艦均被強制退役。強制退役後的哥倫布級宇宙戰艦被商人收購作為防護宇宙海盜的護衛艦之用。

庫克級宇宙巡洋艦 Cook Class Universe Cruiser
類型:宇宙巡洋艦
開發: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宇宙艦隊司令本部建造: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所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2機 戰時繫留6機 【MS】
彈射器數目:1
動力系統:AFSF - NFR - 01 先進改良型核融合反應堆*2
輸出功率:132,000Kw*2=264,000Kw
推進系統:熱核推進器*3 輔助熱核推進器*3
推力:3,450t*3+1,200t*3=13,950t
尺寸:全長266米 全寬119米 全高126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380名 常規乘員75名
固定武裝
AFSF - MG - AAG01 對空防禦機關炮*10
AFSF - MM - AAM02 六連裝對空防禦導彈發射器*2
AFSF - MM - ASM04 二連裝對艦導彈發射器*2
AFSF - BW - MPC01 單裝米加粒子炮*3 預定輸出功率36Mw(3*12Mw)
AFSF - BW - MPC03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1 預定輸出功率17.5Mw
可選武裝

特殊/擴展裝備
AFSF - SS - AAS02 先進太空梭*2
簡介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主力巡洋艦。在宇宙世紀0045年開始投入使用,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第二世代宇宙戰艦。其一號艦「庫克船長」於宇宙世紀0045年7月5日進宙,是大西洋聯邦宇宙軍在宇宙世紀40年代軍備增強改良計劃中的產物。
本艦的外形設計上與哥倫布級大致相同。看上去就像哥倫布級的縮小版。引擎只相對比哥倫布級少了兩個,而且其重量及大小亦相對於哥倫布級要輕和小,因此機動性較高,艦速較快。左右兩舷裝備了多數用於轉向及緊急迴避用的噴嘴,能夠以相當高的速度向左或向右快速閃避,這在迴避導彈時顯出優勢。
庫克級的火力配置基本上與哥倫布級同出一轍,主炮二連裝米加粒子炮位於艦首下方、艦尾部部署有一門單裝米加粒子炮與艦左右兩舷各一門單裝米加粒子炮。總數五門米加粒子炮為本艦提供了艦隊戰時需要的火力。庫克級死角相對於哥倫布級較多,這是由於對空防禦機關炮數量的不足的原故。艦橋與哥倫布級一樣位於相當顯眼的位置,因此艦橋很容易被命中,而十門的對空防禦機關炮亦被部署於艦橋四周,其他部份的防禦薄弱。
但由於艦內空間比哥倫布級要小得多,因此無法在艦體內增建格納庫。設計人員只好在艦身上甲板上增設了一條機動戰士彈射軌道兼簡易整備台以讓本級艦艇運用機動戰士。由於庫克級數量龐大,達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的62%,因此即使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結束後本艦依然被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用作主力。麥哲倫級也開始緩緩的取代本級艦艇。但直至大西洋聯邦軍第三世代宇宙戰艦「阿烏薩斯級宇宙巡洋艦」就役,本艦才開始被強制退役。但直到宇宙世紀0100年,仍然有庫克級艦艇的身影。

麥哲倫級宇宙驅逐艦 Magallanes Class Universe Chaser
類型:宇宙驅逐艦
開發:阿娜海姆電子企業艾爾.法西爾本社建造:大西洋聯邦宇宙艦隊司令本部
所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隸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3機 戰時繫留8機 【MS】
彈射器數目:1
動力系統:AFSF - TSU - MNFR - 01 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2
輸出功率:144,000Kw*2=288,000Kw
推進系統:四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1 輔助二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1
推力:3,900t*4*1+1,100t*2*1=17,800t
尺寸:全長247米 全寬144米 全高151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340名 常規乘員45名
固定武裝
AE - ASDS - 01A 對空防禦統合管制系統「奧丁 Odin」*1【包含AEC - CS01 60mm自動接近防禦機關炮系統「Igelstellung」*16及AEC - CS02 十二連裝對空導彈發射器*2
AFSF - BG - BCG00 二連裝磁軌加農炮*1
AFSF - BW - MPC01 單裝米加粒子炮*2 預定輸出功率14Mw(2*7Mw)
AFSF - BW - MPC03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2 預定輸出功率37Mw(2*18.5Mw)
可選武裝

特殊/擴展裝備

簡介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新世代宇宙驅逐艦,委託阿娜海姆電子企業開發。屬大西洋聯邦第三世代宇宙戰艦。其一號艦「麥哲倫」於宇宙世紀0072年投入現役,是大西洋聯邦宇宙軍中最年輕的成員。
麥哲倫級設計優秀,不論是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都有相當高的水準。主武裝是位於艦首上方及下方各一門的米加粒子炮,左右兩舷各一門的單裝米加粒子炮被設計成可旋轉式,可以360度旋轉,對上對下對前對後攻擊也沒有任何問題,在艦尾後方,設計人員為麥哲倫級裝備了一門二連裝磁軌加農炮,可以作180度旋轉;優秀的火力佈置使麥哲倫級的死角很少,另外,本艦亦搭載了由阿娜海姆電子企業所開發的高性能對空防禦火控系統,接近防禦火力相對於前輩更為強大與優秀。
艦內空間相對於庫克級要廣闊,這是因為寬度和高度都被擴充了的原故。艦艇操作部份由於施以高度自動化的關係,只需要約45人就能運用自如。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爆發時,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約有一千四百餘艘麥哲倫級,這些麥哲倫級被大西洋聯邦宇宙軍視為主力艦艇,在多次的大規模會戰中獲得了出色的戰果。中期,阿娜海姆電子企業為本艦作出改裝,在艦艇前部增加了機動戰士與戰鬥機格納庫,能夠運用3機的機動戰士與6架的宇宙戰鬥機。第一次宇宙戰爭末期,作為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數量較多的機動戰士搭載艦而被當作主力。第一次宇宙戰爭結束後,麥哲倫級開始取代庫克級的地位,成為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的主力戰鬥艦艇。

阿爾斯共和國軍

宙斯級宇宙大型戰艦 Zeus Class Universe Dreadnaught
類型:宇宙大型戰艦
開發: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建造:優格德拉希爾兵器研究所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本土防衛軍隸屬:阿爾斯共和國本土防衛軍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25機 戰時繫留50機 【MS】
彈射器數目:4
動力系統:ARS - UD - 01.AM 改良型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3
輸出功率:214,000Kw*3=642,000Kw
推進系統:六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2 輔助四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2
推力:5,100t*6*2+2,000t*4*2=77,200t
尺寸:全長616米 全寬290米 全高192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1250名 常規乘員250名
固定武裝
ARSC - CIWS - S01 統合制御接近防衛系統「奧迪修斯 Odysseus」*1【包含ARSC - WSWP - CIWS - 02 二連裝自動接近防禦鐳射炮*16、ARSC - WSWP - MSSL - 07 十二連裝對空導彈發射器*2與ARSC - WSWP - MSSL - 08 六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2】預定輸出功率4Mw(16*0.25Mw)
ARSC - WSWP - BEAM - 02 二連裝中子光束炮*4 預定輸出功率16Mw(4*4Mw)
ARSC - WSWP - BEAM - 03 二連裝高能量收束光線炮*2 預定輸出功率14Mw(2*7Mw)
ARSC - WSWP - MEGA - 03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3 預定輸出功率36Mw(3*12Mw)
ARSC - WSWP - MEGA - 04 大型米加粒子炮*2 預定輸出功率70Mw(2*35Mw)
可選武裝
ARSC - WSWP - MSSL - 08 四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可裝填:核導彈【戰術】、中子彈、電磁脈衝導彈、擴散式導彈、艦對艦導彈、反鐳射爆雷
特殊/擴展裝備
能源中和磁場【Energy Sources Counteract Magnetic Field】
抗光束塗層【Anti Beam Coating】
簡介
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總旗艦,第一次宇宙戰爭中最強大的宇宙戰鬥艦。屬於阿爾斯共和國軍系第二世代宇宙戰艦。只建造了一艘「宙斯」號,并於艾爾提納會戰發生的前夕投入現役。
作為阿爾斯共和國軍總旗艦,本艦擁有一般宇宙戰鬥艦無法匹敵的攻擊力、防禦力、機動戰士運用量與續航能力;被喻為第一次宇宙戰爭最強宇宙戰艦的本艦,主武裝包括了四門二連裝中子光束炮、兩門二連裝高能量收束光線炮、三門二連裝米加粒子炮與兩門大型米加粒子炮,使得宙斯級的火力能夠一擊摧毀一個殖民衛星。防禦方面,採用了能源中和磁場與抗光束塗層的雙重防光束設計,令本艦受到光束武器的傷害減至最低。接近防禦採用了與大西洋聯邦軍休伯利安級相近的統合制御接近防衛系統「奧迪修斯 Odysseus」,可以瞬間鎖定複數目標并將火力投射到目標身上。
為了提供足夠的能源給武器使用,宙斯級搭載了三台改良型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并在艦後左右下側各設置了一個大型的散熱槽。
宙斯級的續航力相當出色,能夠在不補給的情況下從地球航行到木星。同時為了長期航行的需要,在艦內設置了利用離心力而產生的人工重力區。
宙斯級擁有多達二十五機的機動戰士標準搭載量,大約六個小隊的機動戰士運用量令宙斯級擁有非常優秀的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情況下的作戰能力,出於戰時需要,宙斯級更可繫留五十機的機動戰士。為了能令機動戰士部隊能夠迅速出擊,設計人員在艦前方設置了兩個直向彈射器與兩個側向彈射器,六個小隊只需要約兩分鐘的時間就能夠完全出擊完畢。
為了加強戰時修理與整備的能力,宙斯級艦上擁有大量的修理與整備機械人。作為宇宙戰鬥艦,宙斯級在各個方面均達到了最高級的水平。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終末之役「艾爾提納會戰」中作為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總旗艦而奮戰於第一線之中,并在會戰中嚴重損壞。戰後被新統合政府修復,增加大氣圈突入與脫離能力,成為新統合政府軍的象徵之一。

沙利文級巡洋艦 Sullivan Class Cruiser
類型:汎用型多用途巡洋艦
開發:阿爾斯共和國國家防衛委員會建造:阿爾斯共和國軍
所屬: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阿爾斯共和國地球侵攻軍隸屬:阿爾斯共和國宇宙軍、阿爾斯共和國地球侵攻軍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4機 戰時繫留12機 【MS】
彈射器數目:2
動力系統:ARS - MN10 - WS 戰艦用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2
輸出功率:150,000Kw*2=300,000Kw
推進系統:大型熱核推進器*1
推力:14,000t*1=14,000t
尺寸:全長327米 全寬120米 全高113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360名 常規乘員45名
固定武裝
ARSC - CIWS - S01 統合制御接近防衛系統「奧迪修斯 Odysseus」*1【包含ARSC - WSWP - CIWS - 02 二連裝自動接近防禦鐳射炮*12與ARSC - WSWP - MSSL - 07 十二連裝對空導彈發射器*2】預定輸出功率3Mw(12*0.25Mw)
ARSC - WSWP - MSSL - 03 四連裝對艦導彈發射器*2
ARSC - WSWP - BEAM - 02 二連裝中子光束炮*2 預定輸出功率8Mw(2*4Mw)
ARSC - WSWP - MEGA - 03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4 預定輸出功率24Mw(6*4Mw)
可選武裝

特殊/擴展裝備

簡介
阿爾斯共和國軍主力巡洋艦,宇宙世紀史上第一種以運用機動戰士為前提而建造的艦種。屬於阿爾斯共和國軍系第一世代宇宙戰艦。在第一次宇宙戰爭各個戰場都能看到沙利文級活躍的身影。
沙利文級作為阿爾斯共和國軍主力戰鬥艦,其火力較大西洋聯邦軍的主力戰艦為弱。備有兩座ARS - MN10 - WS 戰艦用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向熱核推進器和主武裝米加粒子炮提供能量。由於其武裝輸出功率較低,但輸出功率卻凌駕於大西洋聯邦哥倫布級宇宙戰艦,因此相對而言續戰能力較高。但由於其火力佈置不太合理,作為主武器的四門二連裝米加粒子炮均位於前方且只能一百八十度轉動,對後方的火力只有一門二連裝中子光束炮,底部更沒有設置防空鐳射炮,使得沙利文級的死角不少。但綜合來說設計還是相當優秀。
沙利文級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初期生產型,這個類型是沙利文級的最初形態,主武裝只備有兩門二連裝米加粒子炮;後期型在初期生產型的基礎上追加了兩門二連裝中子光束炮和兩門二連裝米加粒子炮以增強火力、強化機動戰士彈射器的彈射效率、加強續航力與強化機動性等改良措施。在第一次宇宙戰爭後期大部份的沙利文級巡洋艦均為後期型。
沙利文級有一個相當特殊的設計,在艦身後部擁有一個被稱為「整備單元」的地方,這個地方與格納庫并不相通,但備有能源補充裝置與維修用機械人,最多可以同時補給或整備兩架機動戰士。
作為阿爾斯共和國軍主力戰鬥艦,設計整體非常優秀;成為了日後阿爾斯共和國軍大部份機動戰士運用艦的開發藍本。

亞洲聯合系

鄭和級大型宇宙戰艦 ZhengHe Class Universe Dreadnaught
類型:宇宙大型戰艦
開發: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曙光社南京分社建造:亞洲聯合國家防衛委員會
所屬:亞洲聯合宇宙軍隸屬:亞洲聯合宇宙軍第一艦隊、亞洲聯合宇宙軍第二艦隊
最大搭載數:正常整備20機 戰時繫留55機 【MS】
彈射器數目:3
動力系統:ANRM - N01B - H 增強型米諾夫斯基式核融合反應爐*3
輸出功率:201,000Kw*3=603,000Kw
推進系統:八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1 輔助六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2
推力:5,600t*8*1+2,000t*6*2=68,800t
尺寸:全長640米 全寬310米 全高205米
乘員數量:最高收容1400名 常規乘員320名
固定武裝
AW - S01 統合制御接近防衛系統「伏羲 FuXi」*1【包含AW - C05 二連裝對空自動接近防禦機關炮*20與AW - C07 十六連裝對空導彈發射器*2】
AW - M01 八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2
AW - M02 六連裝對艦導彈發射器*2
AW - B02 二連裝長距離狙擊米加粒子炮*3
AW - B04 二連裝米加粒子炮*8
AW - B00 大型米加粒子炮*2
AW - AB00 試作型光束盾發生裝置*1
可選武裝

特殊/擴展裝備
AW - M01 八連裝多用途導彈發射器可裝填:核導彈【戰術】、中子彈、電磁脈衝導彈、擴散式導彈、艦對艦導彈、反鐳射爆雷
簡介
亞洲聯合宇宙軍建造的最大型的宇宙戰鬥艦,屬亞洲聯合軍系第一世代宇宙戰艦。第一次宇宙戰爭中最大型的宙間戰鬥艦隻,作為亞洲聯合宇宙軍旗艦而建造了兩艘,分別名為「鄭和」號和「關羽」號;兩艘鄭和級大型宇宙戰艦分別於宇宙世紀0078年10月5日及10月15日就役。
作為第一次宇宙戰爭中最大型的宇宙戰鬥艦,鄭和級是第一次宇宙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宇宙戰鬥艦;擁有多達二十四門米加粒子炮,這個數量是大西洋聯邦軍哥倫布級宇宙戰艦和阿爾斯共和國軍沙利文級巡洋艦的三倍、宙斯級大型宇宙戰艦的兩倍。在機動性上,比宙斯級更勝一籌,擁有一組八連裝熱核複合引擎推進系統與兩組輔助六連裝熱核複合引擎系統,提供了達68,800t的推力。為了方便轉向,設計人員在艦體的兩側裝備了多數的轉向噴射器。續航力相對於宙斯級較為遜色,這是由於亞洲聯合并沒有打算讓戰艦到達木星圈如此遙遠的地方的緣故。
亞洲聯合軍的戰艦有著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續戰力強但機動戰士運用能力較低;鄭和級也繼承了此一特點,艦內空間鄭和級雖然比宙斯級要大,但機動戰士標準搭載數卻只有二十機,比宙斯級的二十五機要少。鄭和級不少艦內空間都被用作裝載彈藥及軍需物資等,使得續戰力非常強。
鄭和級的火力佈置平均,艦底部前後各安裝了一門大型米加粒子炮,可以作一百八十度旋轉;八門二連裝米加粒子炮分別在艦首前方六門及艦尾後方兩門,這些設計為鄭和級提供了足夠的對後方火力;三門二連裝長距離狙擊米加粒子炮為鄭和級增強了攻擊範圍。
防禦方面,由於亞洲聯合并沒有掌握能源中和磁場技術,因此鄭和級的對光束防禦力相對於宙斯級有所不及。但鄭和級卻搭載了被喻為領先世界十年的科技的「試作型光束盾發生裝置」,艦首的光束盾發生裝置能夠展開大型光束護盾,可以抵擋來自正面的大部份攻擊,使鄭和級的防禦力與攻擊力一樣優秀,但由於該裝置耗能甚高,而且艦尾并沒有發生裝置,因此相對而言,反倒不及能源中和磁場了。
綜合來說,鄭和級的設計相當優秀,作為亞洲聯合宇宙軍旗艦非常合適。單艦行動的情況下擁有能夠匹敵一個小艦隊的戰鬥力。在第一次宇宙戰爭的終末之役「艾爾提納會戰」中,兩艘鄭和級均嚴重受損,戰後「關羽」號去向不明,新統合政府修復了「鄭和」號,與「宙斯」號同樣作為新統合政府軍的象徵之一。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2 18:15

第四部份 人物設定與簡介 Ver1.0
艾爾德.馮.羅嚴克拉姆
大西洋聯邦軍少尉,隸屬於阿姆斯特丹基地,後來轉屬到伊謝爾倫要塞。MSG - X401及後來的AMS - GX01駕駛員,大西洋聯邦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王牌駕駛員。年齡為十六,擁有一頭長長的金髮和英俊的臉龐。是個軍事機械迷。是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的弟弟。

莉娜.瑪林道夫
大西洋聯邦二等兵,隸屬於阿姆斯特丹基地,後來轉屬到伊謝爾倫要塞。大西洋聯邦新銳戰艦「休伯利安」的機動戰士管制士官,負責休伯利安所有機動戰士的發進程序。年齡為十六,擁有一頭火紅色的長髮與漂亮迷人的臉龐,目前正與艾爾德.馮.羅嚴克拉姆熱戀中,因為艾爾德有時只顧著看戰艦和機動戰士而忽略了她所以正苦惱中。是希爾格爾.瑪林道夫的妹妹。

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
大西洋聯邦軍上將,隸屬於伊謝爾倫要塞,宇宙世紀史上最年輕的上將,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副司令官兼參謀總長。年齡為二十一,與弟弟艾爾德一樣擁有一頭長長的金髮,英俊的臉龐上帶著冷峻剛毅,是個冷靜與智慧兼備的智將。是安妮羅傑.馮.羅嚴克拉姆的弟弟。

楊 文理
大西洋聯邦軍元帥,伊謝爾倫要塞司令官兼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司令官,宇宙世紀史上最優秀的智將與最年輕的元帥。年齡為二十八,擁有一頭雜亂無章的黑髮,「非常普通的英俊」是他妻子菲列特莉加給他的評價。外號有「奇蹟的楊」、「魔術師楊」等。

菲列特莉加.格林希爾
大西洋聯邦軍上尉,楊文理的直屬副官兼妻子。擁有一頭不短不長的棕髮,與楊文理在月面都艾爾.法西爾認識。當時她只有十六歲但卻迷戀上那個吃著面包指揮撤退行動的楊少校。在第十三艦隊成立後被楊的學長亞歷克斯.卡介倫推荐成為楊的副官,再次與楊相遇。在第四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後,楊文理與菲列特莉加相戀并隨即閃電結婚。沒有料理的才能,因此所有的料理都是交由楊的養子尤里安負責。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2 18:15     标题: 預覽版 修訂版Ver2.0 序章

機動戰士高達Ex 修訂版 Mobile Suit Gundam Ex Revise Edition Ver.2.0
原作: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 富野由悠季「機動戰士高達」
總設定:藤原亮政 設定協力:地獄死神【技術】、DreamTime【機械】、Deadend【機械】、G-Gen【繪圖】
參考網站、資料:銀河英雄傳說「田中芳樹」 Mahq「http://www.mahq.net」 中國機動戰士聯盟「http://www.cnmsl.net」 Macross O.T.M. Database「http://www.n2n2.com/OTM/」 SEED/Destiny名詞解釋資料「devilgundam」
技術設定相關參考:機動戰士高達「大河原邦男、角木肇」 銀河英雄傳說「田中芳樹」 機動戰士高達Seed「森田繁」 超時空要塞Macross「河森正治、宮武一貴」

注:本文所提到的現實國家名稱與現實中國家并無任何關係。


西元2140年,地球上的石油資源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只能夠使用約三年左右。為此,各個國家為了爭奪僅餘的石油資源而發生了局部的摩擦。2141年1月1日,早上7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 - 中國、英國、美國、法國與俄國一致同意解散聯合國。到下午4時,聯合國位於美國紐約的本部關閉。這個成立了近二百年的國際性組織正式宣佈停止運作。地球上各國的關係更因此而變得白熱化。

2143年1月,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宣佈耗盡。為了爭奪中東國家的石油儲備,美國及英國等西方國家以中東伊斯蘭教國家是邪惡軸心國的名義而出兵沙特阿拉伯等擁有大量石油儲備的伊斯蘭教國家。中國元首及俄羅斯總統對此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但美國及英國等西方國家并沒有理會。由此大西洋周邊的西方國家與東方亞洲地區的國家關係開始升溫。

同年11月,美國與英國組成了「大西洋聯邦 Atlantic Federation」以抗衡在亞洲地區聲勢日隆的中國及俄羅斯。此時的中國和俄羅斯已成為了亞洲地區的實際領袖。不論是軍事還是經濟實力均能夠和美國這個曾經是世界超級大國的國家抗衡,因此美國國會與英國國會同意了組成聯邦國家來對抗中國與俄羅斯。西方的國家普遍都加入了這個聯邦。

日本,這個位於太平洋上的島國,因不滿中國長期把持著東亞聯合會議的主席國職位,而憤然加入大西洋聯邦。中國及俄羅斯并沒有任何表示。而美國抱著歡迎的態度,更將大西洋聯邦的全名更改為「大西洋暨北太平洋聯邦共和國」但簡稱仍然是「大西洋聯邦」。即使是日後的宇宙世紀,仍然多數使用「大西洋聯邦」這一名字。

非洲的國家因畏懼美國的實力而全部加入了大西洋聯邦。此時中東國家幾乎全數被滅亡,中東已在大西洋聯邦的控制之下。

2144年1月1日,俄羅斯政府宣佈與中國政府聯合籌組新的聯邦共和制國家。四日後,即1月5日,「亞洲聯合 Asia Union」被正式宣佈成立。雖然俄羅斯是歐洲國家,但由於其更樂於參與亞洲的事務,同時也幫助了不少亞洲的貧窮國家脫離貧困,因此被多數的亞洲國家所愛戴。東亞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幾乎全部都加入了亞洲聯合,除了日本。

2月1日,大西洋聯邦聯邦議會展開會議,討論是否要出兵亞洲聯合統一世界以達致永久和平。最後以214票贊成213票反對,僅僅一票之差決定出兵亞洲聯合。

2月5日,大西洋聯邦向亞洲聯合宣戰,第三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在戰爭初期,大西洋聯邦以其優秀的兵器技術實力而取得了極大的優勢,但漸漸由於戰線的延長、補給的困難及戰爭的時間漫長而演變成劣勢。在途中,中歐及東歐的數個大西洋聯邦加盟國 - 德意志聯邦、波蘭共和國、捷克共和國、白俄羅斯共和國、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共和國與愛沙尼亞共和國宣佈脫離大西洋聯邦,并自行組成「新歐洲聯盟」【又稱東歐聯合國、因為其大部份領土位於東歐,中歐只佔較少的一部份。於第三次戰爭結束的同時改名為歐洲聯邦】,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制政體的國家。在戰爭進行得白熱化的同時,出兵支持亞洲聯合軍,使得俄羅斯軍隊能夠成功地在「第二次斯堪的那維亞戰役」擊敗大西洋聯邦加盟國瑞典王國與挪威王國,佔領該地。同時亦因為這樣分得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以南的南部地區。

最後,在被稱為「第二次太平洋戰役」的這場戰役中,大西洋聯邦與亞洲聯合均損失了大量的軍事實力,并且國內的民生亦因戰爭的關係而被拖得疲憊不堪,經濟亦破敗衰退。因此大西洋聯邦政府決定與亞洲聯合政府議和,亞洲聯合亦爽快地答應了停戰要求。2146年6月15日,大西洋聯邦政府的代表 - 聯邦軍總司令官兼國家元首喬治.華盛頓.巴爾洛克斯四世與亞洲聯合政府的代表 - 聯合軍總司令官李 天佑大元帥在中立地區南極的研究基地內簽訂了「南極和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

除了澳大利亞聯邦宣佈中立而沒有參與這場戰爭外,所有的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破壞是空前的,戰火幾乎漫延了整個地球,幾乎所有的人類都被卷入了這場戰爭之中。據戰後各國統計,地球人口由原本的一百六十億銳減至八十二億,其中軍人佔了約20%,近80%都是無辜的平民。這場戰爭中各國所耗費的資財及戰爭所帶來的破壞、經濟損失等直至宇宙世紀初年仍然未能復原。而這場戰爭中,獲利最大的,是宣佈中立沒有參與戰爭的澳大利亞聯邦,除了人口由於為了逃避戰火而來的人而增加之外,新西蘭亦為了避免戰火波及而加入澳大利亞聯邦。戰後,澳大利亞聯邦宣佈脫離英國獨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類似乎真正認識到戰爭的愚蠢性,就像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艾爾伯特.愛因斯坦所說過的:「武力不能維持和平,只有互相理解才可以。」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兵器的發展開始緩慢。兵器的開發史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而地球上的資源與土地已經不足已讓不斷增長的人口居住。雖然人口僅剩八十餘億,但由於戰爭的關係,不少土地由於受到污染與戰火的摧殘,已經再不適合讓人類居住。於是曾經早在1974年由G.K.歐尼爾博士等所發表的太空殖民地構想再次被提出;由於以1974年時候的技術,這些構想只能說是「天馬行空」,但經過了接近兩個世紀的時間,太空技術已經大為進展,在地球軌道上亦已經有著不少太空站與太陽能衛星。於是地球上的四個國家聯合組織了「宇宙開發機構」,負責擔任宇宙開發事宜。西元2156年,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十年,宇宙開發機構在地球軌道上開始興建大型國際太空站「天使」,以作為運輸穿梭機的中繼站與物資集中點,方便興建太空殖民地。

一年後,大型國際太空站「天使」建成。同時可控核融合反應爐的技術成熟,傳統的火力發電廠被新式的可控核融合發電廠所取代。由於核融合所需的重氫在地球上的海水中就有,幾乎取之不盡,是非常理想的能源方式。而且亦不會帶來放射性污染等核分裂會帶來的問題。亦令人類踏入了新的一個能源時代。

以大型國際太空站「天使」為運輸穿梭機的中繼點與物資集中點,位於拉格朗治點一號【Lagrange Point 1以下簡稱L1】的太空殖民地「天堂」開始建造。此後開始了各國均太空殖民計劃。大西洋聯邦建立了位於L1的兩個Side,每個Side約由二十座太空殖民地所組成,每座太空殖民地能夠容納約三千萬人居住。

除了建立太空殖民地,大西洋聯邦政府與亞洲聯合政府更合作開展「月面永久都市建造計劃」,并於2155年開始於月面上的寧靜海和澄海動工。

西元2160年,L1、L2、L4與L5的Side分批建造完成。人類人口再度突破100億。近三份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宇宙的太空殖民地中。在此情勢下,出現了地球住民與宇宙住民的小規模衝突。

西元2175年1月1日,經過長達兩年的協商,鑒於西元此紀年已經落後。大西洋聯邦、亞洲聯合、澳大利亞聯邦與歐洲聯邦宣佈改元「宇宙世紀 Universal Era」。從此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西元2175年1月1日改元為宇宙世紀0001年1月1日。亦從這一天開始,進入了宇宙大開發時期。國際聯合宇宙開發機構因為國家間不再需要合作開發可以獨立開發而停止了運作。

宇宙世紀元年4月,位於月球澄海的月面永久工業都市「梵佛利特」建造完成。緊隨其後,同年8月,位於月球寧靜海的月面永久商業都市「艾爾.法西爾」建造完成。

在進入宇宙世紀以後,人類似乎更加熱衷於宇宙的探索,更成為了樂天主義的信徒,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輕易言敗。宇宙世紀0002年2月17日,第一艘宙間航行用艦艇「希望」由大西洋聯邦建造完成,并取代了穿梭機作為人類在地球圈內移動的運輸工具。同年3月25日,大西洋聯邦成立宇宙開發機構「巴比倫」,由曾任國際聯合宇宙開發機構主席阿拉納爾.伊謝爾倫技術中將擔任主席。

宇宙世紀0004年元旦,阿拉納爾.伊謝爾倫技術中將搭乘希望級宙間航行用艦艇「探索者」出發展開宇宙探索的旅程。在過程中阿拉納爾.伊謝爾倫發現了地球圈附近并不是如西元時代人類所認知的那樣,是平靜無風浪的。地球圈附近相當大的面積是電磁風暴帶,一般的穿梭機或宇宙船艦根本不可能通過。最後,阿拉納爾.伊謝爾倫發現了一條狹窄細長的安全地帶,可以讓人類安全的離開地球圈。由於是由阿拉納爾.伊謝爾倫所發現,後來這條狹窄細長的安全地帶被命名為「伊謝爾倫迴廊」。同年九月,亞洲聯合元首瑪爾斯.吉爾菲艾斯搭乘由國家防衛委員會所開發的新型宙間航行用艦艇在伊謝爾倫迴廊的下方 - 或者更正確的來說是相對平行的方向,發現了與伊謝爾倫迴廊同樣的狹窄細長的安全地帶,并把這條迴廊命名為「費沙迴廊」,更在其中心位置發現了一個可以讓人類居住的小行星,其大小約為月球的三份之四,表面覆蓋有大氣圈,地表與大氣成分跟地球并無分別。其海陸比例約為四比六,溫度維持在二十五攝氏度左右,因此相當適合人類居住。而且費沙行星上擁有相當多的資源,使得亞洲聯合投資了大量資金把費沙發展成為一個工商業并重的行星。

宇宙世紀0010年,人類人口突破一百一十億,居住於宇宙的人口日漸增多,達到了六比四的高比例。宇宙住民與地球住民發生的衝突日漸增多,各國政府為了平息住民不滿的情緒,把大部份財政預算均投入了福利開支方面。亦因為如此,使得軍事技術發展緩慢。此時宇宙間除了民用或運輸用艦艇外,完全看不到宇宙戰艦的身影。

宇宙世紀0012年,人類基因改造技術得到突破性進展。第一個經過基因改造而出生的人類 - 「喬治.葛倫」在大西洋聯邦首都華盛頓的人工基因改造研究所出生。這個消息公佈後,很多父母為了為了想自己未來的孩子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去進行了基因改造。「第一次基因改造潮」結束後,數以萬計經過人工基因改造的嬰兒出生。這些嬰兒也成為了未來第一批移民至地球圈外的人類。

宇宙世紀0020年,宇宙海盜出現,這些由民用商船改裝搭載了小型鐳射炮的海盜船在宇宙間來往劫掠。因為此時各國政府并沒有正式的宇宙軍隊,因此宇宙海盜氾濫成災,數量龐大。

宇宙世紀0032年,大西洋聯邦建立「宇宙警察部門」,開始發展宇宙軍事技術。大西洋聯邦成立宇宙警察部門後,其他各國也分別仿傚,亦因為如此,「太空軍備競賽」開始了。四個國家把財政預算相當的部份投入宇宙軍事研究方面。宇宙海盜的行為亦開始收歛,但直到第一次宇宙戰爭時期,宇宙海盜這個問題依然是為各國政府苦惱。

宇宙世紀0035年,喬治.葛倫二十三歲的時候,他把他們這些經過基因改造而誕生的嬰兒命名為「協調者」,意思是「成為未來誕生於宇宙中的新人類與舊人類之間溝通、協調的橋樑」。不過即使經過基因改造,身體機能遠遠強於一般人類,但協調者依然是「人類」,因此依然會有絕症出現在協調者身上 - 在數百年來仍然未能根治的人類殺手癌症出現了在喬治.葛倫身上。宇宙世紀0047年,喬治.葛倫在大西洋聯邦太平洋上島嶼夏威夷逝世,年僅三十五歲。喬治.葛倫的早逝,是使得日後協調者遭受到大西洋聯邦政府的壓迫的原因之一。

宇宙世紀0049年5月,T.Y.米諾夫斯基博士發現了一種不明粒子,這種粒子是在靜止情況下的質量近乎零,帶有正或負電荷的基本粒子。擁有以立方格子狀整列的話就會形成力牆【Field】的特殊性質。這種粒子,就是後來影響了宇宙世紀戰爭形態與發明的的米諾夫斯基粒子。

除了米諾夫斯基粒子,宇宙世紀0050年1月,大西洋聯邦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被他們稱為「幻象化粒子」的粒子。幻象化粒子是一種能吸收、折射光和電磁波的納米級數大小的氣體晶格微粒,通過一定的磁場就能控制其形態。這種粒子能夠造成光學迷彩效果、扭曲光束通道與阻隔紅外線,使得熱能探測器無法探測。當使用幻象化粒子產生光學迷彩的效果時,肉眼和雷達基本上不能察覺。同時因為幻象化粒子能夠阻隔紅外線,因此熱能探測器也沒有反應。是一種用途相當廣泛的粒子。

米諾夫斯基粒子與幻象化粒子均影響了宇宙世界戰爭的形態,而米諾夫斯基粒子更造就了小型核融合反應爐的誕生與機動戰士的出現。這兩種粒子被喻為「宇宙世紀的最大發現和發明」。影響非常深遠。

宇宙世紀0060年,大西洋聯邦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 - 聯邦議會舉行第十屆議會成員選舉,優布.特留尼西特以其口才及端正修長的五官與身材而取得了極高的票數當選聯邦議會議長,這也是協調者被壓迫的開始。特留尼西特上任後,實施了一系列針對協調者的政策,如禁止協調者取得國際性獎項、不允許協調者與自然人結婚等,引起協調者廣泛的不滿。但由於協調者與自然人的關係并不友好,因此并沒有太多的自然人關注這件事。

富商阿爾斯.尼魯克遜 - 阿爾斯共和國的開國君主、第一代協調者,向大西洋聯邦提出抗議,但遭到駁回。一氣之下,決定出資在伊謝爾倫迴廊對外宇宙方向建築太空殖民地。此提議受到協調者廣泛的支持,而亞洲聯合與歐洲聯邦均支持這項計劃,提供了不少資金與必要資源。宇宙世紀0070年,由四十座長筒型太空殖民地所組成的「阿爾斯殖民衛星群」落成。大量的協調者移民往阿爾斯殖民衛星群居住。

在阿爾斯殖民衛星群落成以後,協調者們似乎已經得到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屬於自己的空間。阿爾斯殖民衛星群各個殖民衛星組成了「阿爾斯殖民衛星群管理委員會」,以阿爾斯.尼魯克遜為首,各個殖民衛星派出兩個代表,以近似政府的形式來管治整個殖民衛星群。這個委員會也是阿爾斯共和國最高評議會的前身。初時,管理委員會的多位委員都致力於協調者與自然人和平共處。其中阿爾斯.尼魯克遜更多次邀請歐洲聯邦與亞洲聯合的元首或首相向大西洋聯邦示好,希望大西洋聯邦允許協調者於其境內活動。但大西洋聯邦議會議長優布.特留尼西特視協調者為「一切邪惡的根源」、「人類共同的敵人」而加以拒絕。

宇宙世紀0071年3月,大西洋聯邦政府通過「針對協調者的第一號特殊法案」,明文規定協調者不得在其國境內活動與其國境內不得與協調者有任何接觸。同年7月,「針對協調者的第二號特殊法案」進入審議程序,這項法案令阿爾斯殖民衛星群管理委員會最為不滿的一條,那就是「大西洋聯邦宇宙警察部門的宇宙警察隊擁有對殺害協調者的免責權」,亦即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大西洋聯邦宇宙警察隊殺害的協調者并不違法。管理委員會向亞洲聯合元首,年僅十九歲的齊格飛.吉爾菲艾斯希望他能夠說服大西洋聯邦不通過這項法案。但在12月31日,即將邁向宇宙世紀0072年的這一天,大西洋聯邦聯邦議會以絕大比數421票贊成、81票反對及18票棄權通過了這項法案。

阿爾斯殖民衛星群內部對大西洋聯邦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在「阿爾薩斯事件」後,阿爾斯.尼魯克遜及管理委員會的委員終於覺得不可以再忍受大西洋聯邦的壓迫,決定獨自開發宇宙戰鬥兵器。

運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阿爾斯殖民衛星群第七號殖民衛星「優格德拉希爾」的研究所成功開發出小型高功率的核融合反應爐。宇宙世紀0072年2月17日,被稱為「機動戰士 Mobile Suit」的第一台機動戰士「ARS - MS01 原型吉維」在優格德拉希爾的兵器研究所開發成功。在修正了大量設計上的缺陷後,第一台被用於實戰的機動戰士系列「ARS - MS03 試作型吉維」開始量產。

人類的總人口在宇宙世紀0072年6月1日早上7時正式突破150億。接近60%的人口都居住在太空殖民地中。大西洋聯邦依然維持其對協調者的高壓政策。沒有絲毫的改變。

宇宙世紀0074年3月15日,「宇宙通用廣播網絡 Space General Broadcast Network」被一條突如其來的通信干擾了。這個通信,給大西洋聯邦帶來了十分振驚的消息。這個消息,帶來的不但是戰爭的信號,同時也開啟了宇宙世紀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爭的導火線。這個消息,就是阿爾斯殖民衛星群正式獨立,成為一個共和政體的獨立國家 - 阿爾斯共和國。并向大西洋聯邦提出嚴正聲明,要求廢止針對協調者的兩項法案。

大西洋聯邦外交部發言人向民眾宣佈這是一場叛亂。大西洋聯邦國家防衛委員會成立了「叛亂對策委員會」,企圖在兩個月之內結束這場被特留尼西特稱為「鬧劇」的叛亂討伐戰。而地球各國的元首、官員和民眾,都以為這場戰爭很快會結束,但結果遠遠超出他們意想的情況。

當大西洋聯邦叛亂對策委員會委員長、宇宙軍中將斯特汀所率領的兩個「叛亂討伐艦隊」,約二千艘宇宙戰鬥艦艇所組成的龐大軍團穿過伊謝爾倫迴廊的時候,并不是如他們想像之中的,只有小規模和宇宙海盜差不多水平的戰鬥艦隊,而是數百艘血紅色的宇宙戰艦組成的戰鬥群,在血紅色戰艦之前,一群群機動戰士已經準備就緒了。隨即,戰鬥打響了,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戰艦釋放出米諾夫斯基粒子,令大西洋聯邦軍叛亂討伐艦隊的雷達失效,同時導彈導航系統等均大大減低了精準度。當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戰艦「沙利文級巡洋艦」主炮發射的時候,是一道在劃過漆黑的宇宙空間賞心悅目的光芒,但這道賞心悅目的光芒帶來的是毀滅性的破壞力 - 數十萬度的高溫瞬即融化了大西洋聯邦軍戰艦的裝甲。這就是運用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所製造而成、人類史上製造出的僅次於核武器破壞力的米加粒子炮。

大西洋聯邦宇宙軍自成立以來遭受到了最嚴重的戰敗。參與叛亂討伐戰鬥的二千艘宇宙戰艦僅餘一百二十四艘,損失超過90%。大西洋聯邦國家防衛委員會在接到戰敗報告之後隨即召開了緊急會議,國家防衛委員會委員長德懷特.格林希爾元帥與統合作戰本部長亞歷山大.比克古元帥把戰鬥錄影觀看一遍之後,決定參考阿爾斯共和國軍建造相類似的機動戰士,但這項計劃并沒有得到支持。因為聯邦政府內部認為那只是斯特汀中將指揮失誤才造成的結果,而不相信軍部的戰略家、戰術家的意見。聯邦議會議長優布.特留尼西特向聯邦議會議員遊說,加大軍事預算比例,在宇宙世紀0074年12月20日舉行的第九十四屆聯邦統合會議中,以大比數977票贊成、2票反對和21票棄權通過增加21%的軍事預算,令軍事預算比例在宇宙世紀0075年的財政年度佔32%,達六百二十三億四千萬迪納之多。

宇宙世紀0075年,阿爾斯共和國開始在伊謝爾倫迴廊中心建造日後被稱為「難攻不落」的「伊謝爾倫要塞」。建造完成後,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曾三次派出大批的宇宙艦隊攻擊,但每次均損失了大量的將兵,在「第三次伊謝爾倫要塞攻防戰」中,更損失了開戰以來陣亡的最高級將領、著名戰術家阿修比.派克特一級上將【陣亡後追贈元帥頭銜】。

軍部得到了這龐大的預算之後,開始重提機動戰士的開發與研究。在第一次月神一號會戰以後,政府官員分成了兩派 - 改革派和保守派。改革派主張學習阿爾斯共和國建造新式的宇宙戰鬥兵器;而保守派,則是主張繼續以大艦巨炮主義對抗阿爾斯共和國軍。這時候的阿爾斯共和國軍已經成功攻佔大西洋聯邦位於月球軌道上的小行星要塞月神一號。特留尼西特見此情況,同意軍部開始研究機動機士。政府保守派官員雖然不滿,但卻由於人數較改革派少,因此只好同意。

宇宙世紀0076年,大西洋聯邦軍第一台類機動戰士「AF - TMS01 伯恩斯希爾」完成。這台類機動戰士設計近似於坦克,擁有一些機動戰士的特點但卻并不是機動戰士,只是近似而已。軍部上層認為這樣獨自開發的成果并不會太大,於是提請政府希望邀請外圍的技術機構協助開發。曙光社和阿娜海姆電子企業這兩所技術機構均被邀請技術協助。

宇宙世紀0077年,大西洋聯邦軍「試驗機動戰士開發計劃 eXperiment Mobile Suit Development Project」,簡稱「X」計劃正式展開及實行。同年9月8日,阿爾斯共和國統帥本部發動「弒神」作戰,開始向大西洋聯邦各個領地派出降下部隊。12月24日平安夜,大西洋聯邦第十三宇宙艦隊由楊 文理中將率領進攻伊謝爾倫要塞。與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准將及希爾格爾.瑪林道夫上尉一起策劃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伊謝爾倫要塞的攻略作戰。12月25日零晨零時、聖誕節,伊謝爾倫要塞陷落。楊文理攻陷伊謝爾倫要塞後,在軍方內部聲名大噪,更旋即被晉升為上將。協助他的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和希爾格爾.林瑪道夫也各晉升了一個等級。這次作戰的成功,楊文理被民間給予了「奇蹟的楊」、「魔術師楊」等稱號。同時由於其奪取伊謝爾倫要塞的手法近乎騙取,因此被阿爾斯共和國軍稱之為「騙子」,而萊因哈特則由於其金髮而被稱為「金髮小子」。

宇宙世紀0078年2月3日,阿爾斯共和國地球侵攻軍攻陷大西洋聯邦在非洲的最後一個據點、位於北非尼羅河入口的著名要塞都市「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里亞陷落的同時代表著非洲全境正式落入阿爾斯共和國軍的控制之中。「X」計劃進入最終階段。

宇宙世紀0078年3月15日,「X」計劃的第一台機動戰士開發完成。人類的革新......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注:此為預覽版,不是正式版,不排除正式發佈時進行修正的可能性。

連載預定於3月15日展開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4 18:55     标题: 1.14更新

機體部份

亞洲聯合軍機動戰士
萊布尼茲 Leibnitz
王龍 KingDragon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16 06:34

1.16更新

名詞解釋

伊謝爾倫要塞 Festung Iserlohn
相轉移裝甲 Phase Shift Armor
大西洋聯邦 Atlantic Federation
亞洲聯合 Asia Union
東歐聯邦 Eastern Europe Federation
澳大利亞聯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以上四國家的解釋及相轉移裝甲的設定不排除日後修正的可能

EX將會在完成這些設定後連載開始...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24 16:38

名詞解釋更新多數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24 18:09

艦艇設定更新版本為Ver2.0
修正原有不合理之說明
目前更新止哥倫布級宇宙戰艦

更新說明
為了符合世界觀所以對艦艇設定作出重新修訂
更新點
增加輸出功率及推力兩項
哥倫布級宇宙巡洋艦修訂為哥倫布級宇宙戰艦

歡迎修正指導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1-26 17:51

更新人物設定與簡介 ver1.0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2-1 23:30

修訂版Ver2.0序章預覽版發佈
作者: 藤原亮政    时间: 2007-2-17 23:58

艦艇設定Ver2.0更新為Ver2.1預覽版




欢迎光临 MSG-模导大战 (http://www.jpsfm.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